三 春秋智者生当“季世”,纷纷以“救世”自期,在治国理政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而其间最为主要的当属“德政”,以德治国思想,也可以说这是当时各国智者的一种共识。如郑国子产提出“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周大臣富辰则倡导“太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德政”的要义与“威刑”相对,是一种崇尚仁爱宽厚,反对暴力冷酷的政治,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张民权,约君权,主张敬民、爱民、养民。敬民者,以民为本。春秋智者认为民是天地间的主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鲁桓公六年)。君是为民而设的,“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文公十三年)。民既然是终极性的存在,又岂能不敬民?正如陈国大夫逢滑所说:“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鲁哀公元年)爱民者,以民为心,即所谓“仁民”“恤民”和“视民如伤”。晏子揭露和抨击“踊贵而屦贱”,正体现了这一爱民意蕴。养民者,以利民为鹄的,其表现为重视民生,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头等重要三事。要求统治者应“贬食省用”,自奉严,待民宽,轻徭薄赋。总之,德政以利民为要,诚如邾国统治者邾子所说:“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左传》文公十三年) 孔子对春秋时期为政以德思想十分关注。如郑子产死前有遗言,主张为政应宽猛相济,“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对此非常赞赏,“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当然,孔子不仅仅赞扬子产的宽严相济论,更着意弘扬了春秋智者的上述德政思想,宣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显然孔子认为“为政以德”,是治理国家的要津。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德政是最好的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倡导的德政是德主(道之以德)礼辅(齐之以礼),或者说以德为本,以礼为用,重视社会秩序,尤其是蕴含“和”之精神的文明秩序的构建与巩固。这是对春秋智者“德政”思想的一大发展。 而在德政的内容上,孔子也丰富了春秋智者敬民、爱民、养民说。主张惠民优先,“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要求轻徭薄赋,施恩要厚,用民力应平,租税要轻。主张社会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倡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本质是要求保障“百姓”和“民”的基本生活。主张社会诚信,“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综观《论语》,孔子要求治人者“敬事而信”,实有提醒其对人民的承诺和责任,不能凭恃权力而任性、而出尔反尔。主张“富而后教”。在《论语》中孔子一再表达出人民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所谓“足食、足兵”后,孔子则要求“教之”,这也是孔子所期待的“为政以德”的一大要素。要之,孔子传承了春秋德政的爱民思想,并大为凸显了其间的仁者精神,使“爱人”成为德政的灵魂,德主礼辅成为儒家德政的鲜明特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