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让历史的脸孔清晰而可亲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记者 江胜信 参加讨论

    历史的脸孔是什么样子?是野史里的扑朔迷离,专著里的严肃生畏,还是戏说剧里的巧言轻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偏偏要让历史的脸孔变得清晰而可亲。该丛书今天下午在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丛书主编、历史学家李学勤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视作当代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求“通俗”,促“学术”
    今年年初推出的“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自我定位是“可信的通俗版中国历史”。此定位直指当前历史类图书的几种流弊:古史难以阅读,专著严肃有余而可读性不足,业余写手的著作能吸引人但学术性不够乃至不可信。丛书中《秦汉史》一书的作者马孟龙道出了专业研究者普遍缺席通俗化写作的无奈,“耗费精力去写一部通俗历史读物,对业绩考评毫无用处,究竟值不值?”
    对此,李学勤的看法是:“通俗化并不意味着降低学术水准。相反,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的更高要求。”
    说起通俗化,李学勤联想到《史记》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他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
    丛书的另一位主编、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志坤指出,通俗化写作并非新提法,而是历史上有识之士的一贯追求。他举例道:东汉服虔撰写的《通俗文》,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宋人话本《冯玉梅团圆》中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倡导白话文运动的胡适抱定一个宗旨,“做文字必须要叫人懂得”;20世纪50年代末,史学界权威吴晗要求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还亲自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
    “通俗和学术不仅不排斥,还能互相促进。”丛书的《殷商史》一书的作者王进锋以切身体验来阐述两者关系。《殷商史》的写作,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让他对研究工作的开展充满自信。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越提供了在写作之外,历史学家参与通俗化工作的另一路径。“当历史通过电视讲坛、网络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电视剧、图书走向大众,变成一种消费,历史学家与其在一旁指责这些东西‘胡说八道’,不如参与其中,去担当引导人和监督者,主动承担历史消费中的学术责任。”
    据悉,在语言上和情节上追求通俗表达的“细讲中国历史图书”自今年初出版以来,两个月内即加印,通过了学术和市场的双重检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