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印证,探源头 以往的通史,先秦史的体量一般不超过20%,但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里,先秦部分却将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单独成册,在全套12册中,占了大约40%的篇幅。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这样的体例设置,是丛书主编李学勤主张的。“秦代以前的2000多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上半段,秦以后2000多年是下半段。大众视野里所熟知的大多是秦以后的历史脉络,这不等于是把中华文明‘腰斩’了吗?我们又怎么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 为“探源”中华文明,丛书中使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夏史》中采用中外学界有争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部分纪年数据。《夏史》作者郭泳介绍:“书中第一次运用了‘二里头’遗址实地考察后的资料,认定‘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都属于夏文化;第一次将大禹治水与古代的气象学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判断四千年前的大洪灾与大禹治水有直接联系;第一次认定‘夏礼’是中华文明礼仪的源头。”她表示:“将夏定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不是没有争议,但至少是目前所能取得的最精准的成果。” 年代久远的夏朝只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若隐若现的帆影,为呈现文明源头的模样,郭泳的办法是将考古、传说、文献三方结合互相印证。 尽管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但夏朝的精神财富却在后人的史书中得以流传,比如大禹提出的“九功”。郭泳描述道:这九个方面的成功,可划分“六府”和“三事”两部分,即办好六件实事,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六件实事包括疏通河道、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百姓健康等,三方面关系包括官员风清气正进而影响民情民德,官员节俭自律而将财物用之于民,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国家自然就富裕了。“‘九功’中所包含的‘厚民’思想,以及大禹治水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不正是五千年来‘中国梦’一以贯之的追求么?” (本报北京5月25日专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