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细讲”,忌“戏说” 2007年国庆节,郭志坤赴京拜望好友李学勤。谈到令人痛心的史学乱象,两人一拍即合,打算编纂一套既有学术含量、真实可信又面向大众、通俗好读的中国历史丛书,这便是“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诞生契机。 史学乱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之下形成,一谓“戏说”,二谓“颠覆”,三谓“反思”,至90年代以后甚至发展为“胡说”与“恶搞”。当孔子被描写成“修侠情圣”,当杜甫被“再创作”为“杂耍混混”,当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当精忠报国的岳飞竟成了“千古罪人”……《秦汉史》作者马孟龙说:“如果我们不发声,谁还能告诉大家真实的历史呢?” 郭志坤解释了“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中“细讲”二字的用意:用有限的篇幅,“仔细精到、实事求是”地讲,不编造,不掺假,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尊严。李学勤说:“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郭志坤指出,历史确有“存史资政”和“古为今用”问题,这就涉及到选材和视野。“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相对于以往的中国通史著作,在选材和视野上有几个新特点:一是对中华文明源头进行了集中探究;二是摒弃“唯帝王”和“否帝王”两个极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三是不回避分裂史,但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四是走出中原文化中心论,强调多民族交流融合;五是正史、野史兼用。 所有这些新特点均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历史事实。参与丛书撰写的12位作者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历史学教师团队。无论是对出土文物的介绍,对历史悬案的解疑,还是对后人误传的纠正,对典故神话的评说,均有根有据。书中布满脚注,每册图书还附录了大事记、帝王世系表、历史地图和参考文献,保证了这套丛书的学术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