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政治科学实验”一度取得了瞩目的成功,使得民主党一度不仅足以与自民党相抗衡,甚至还占上风。然而,由于在选举制度上仍然存有大量有利于小党生存的“首鼠两端”的设计,加之民主党本身也染有“55年体制”的痼疾,因此在安倍率领自民党重新夺取政权之后,日本的反对党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状态,这使得日本政权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自民党一党优位的“老日子”里。虽然说看上去“风光无限”,然而这种“倒退”归根到底却是日本社会所无法接受的,因此这种状况也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的。一旦较为强势的安倍因自民党内的派阀斗争传统而离职,重演福田、麻生等“二代首相”鱼贯而出的话,自民党也必将被再次抛弃。以此而言,安倍政权绝非是日本社会所真正青睐的政治模式,无论其看上去多么强势,都无法改变对其“过渡体制”的定位。 日本社会对安倍的期许相当暧昧 然而就在自民党政权遭到厌恶的同时,对于日本社会而言,作为具有西式领袖特点、相对疏离派阀、敢于担负责任的安倍本人却又有着让日本人“爱不释手”的一面。尽管与福田等人一样也出自于政治世家,并且被视为文化和民族保守主义的象征人物,但是如果单看安倍的经济和行政政策的话,又绝不能称之为日本的保守派。 在经济上,为了呼应美国所提出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倡议,安倍明确提出要打破多年浸淫于“55年体制”下各产业中的“壁垒磐石”,提高日本经济的开放度,为此甚至不惜得罪自民党的传统支持者农协;在政治上,安倍进一步加强了政治官员对官僚部门的控制,提升了政府的政策能力,甚至还一度是经济界所提倡的“道州制”联邦化改革(即“削弱中央集权、增强地方自治”)的最积极支持者。凡此种种,在日本选民看来,安倍起码展现了敢于承担政治责任、有力推行自身政策的品格,和其它浑浑噩噩的政治家拉开了距离。也正是因此,虽然安倍在包括重启核电、历史问题、解禁集体自卫权以及此次的安保法案改革等问题上都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但是这些政策上的分歧却不会彻底转化为对其政权的反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