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日本社会对安倍的“期许”也是相当暧昧的,并且安倍政权所身处的政治环境也还很不稳定。正如本次的安保法案之争所体现出的那样,日本社会虽然有意向以美国为代表的两党制国家靠拢,但在精神上却还没有做好准备,换而言之还无法顺畅地接受在政治运作中“民众代表执政”、“少数服从多数”的最基本逻辑。 实际上,自从欧洲大陆在20世纪初大体实现民主化后,美国和欧洲关于“多数主义”和“多元主义”孰者更能代表民主精神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百余年,至今也尚未有定论。自然,此次争论在形式上是关于安倍的内阁释宪是否“符合宪法”,然而其实质仍然是最简单的“少数是否应当服从多数”的问题。虽然在民意调查中大部分日本民众表现出反对安保改革的态度,然而安倍的政策立场早已是昭然若揭,而选民显然也并没有因此来惩罚自民党。此种态度最为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日本社会一方面对“集中力量、建立强势政治领导”怀有憧憬,一方面却又对以往“谁也做不了什么”的安稳时光仍然存在眷念。 无论如何,虽然政争绝不会因为安保法案通过而止息,安倍政权也要始终面对着反对派和护宪团体的警惕和斗争,但是却几乎不存在安保法案因此而夭折的现实可能。从周边国家看来,安倍政权代表的是日本扩张国家能力、提升国际地位的企图,但是在日本国内看来,以上的效应虽然也会让人不安,然而却可能是日本当前由“集体不负责任”的旧国家向更加“正常”的新国家迈进时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这条路上,日本难免还要进一步调整其选举制度、政党补助制度以及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对于安倍本人而言,虽然其如同小泉般强势,然而归根结底他仍然只是经历了小选区的选举考验,在法理上不过是执政党自民党所推选出的代表,远远还没有美国总统那种“由全体人民亲手选定”的底气,他在这条路上到底能走多远、是否顺利,仍然难以预料。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