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什么人“活在民国也不错”?(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苏全有 参加讨论

    正常的年景如此艰难,到了灾年更是雪上加霜。1937年《国讯》杂志报导了河南灾民的境况:穿的是那破烂不堪的衣裤,食的是那粗糟的糠麸,住的是那破漏的窑洞,过着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的生活。虽是木石心肠的人,也会引起感动与哀怜吧!然而这种凄凉悲哀的非人生活,以及那郊原累累的死尸白骨,又有谁来救济呢!
    天灾之外的是人祸,这最主要的来自日寇。1940年《民族》杂志报导了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日常用品被限制着,大米高粱米,中国人绝不准食用,其他杂粮,每人每月亦以三十斤为限,麦面逢年过节准由村长发给少数,客岁八月节每家准领麦面三两,过年准领六两,且价极高,不领者以有私藏论罪。东北人民什么也没有了,田产、土地,倭寇认为可拿的东西,都给抢夺完了。
    东北如此,其他地区亦如此。1942年《自学》杂志发刊词道,抗战以还,人民生活所感受之痛苦有二:物质缺乏与粮食恐慌,此人人所知也。物质缺乏,由于舶来断绝,代用不能供应,粮食恐慌,由于产量短绌,有无不得均输。
    今天的人们羡慕民国,理由之一是教师收入高,其实这只是就少数人而言,多数教师的生活依旧贫困。1948年《智慧》杂志第2期刊登唐密之文《教授的生活太痛苦了!》称,教授食不饱,衣不暖,病不医,有孩子不能好好养;他们不满全国的财富分配不平均,少数人钱太多,多数人钱太少,少数人愈有钱,多数人愈没有钱。
    至于言论自由,更是舆论界的奢望。1925年《甲寅》杂志刊登时评道:吾国自有新式政治以来,言论之不自由,未有甚于此时也。1933年《礼拜六》杂志刊文《言论不自由》,历数报刊之屡办屡停后感慨道:呜呼!内地之报业,诚不易创办!鉴于镇江刘案之发生,恐愈不敢尝试矣!
    1935年6月1日《申报》上刊登了署名孟君的文章《贫穷人的歌》:“黑夜沉沉,我走遍了南北西东,跑够了乡村市镇,看尽了街灯黯昏,也听尽了坟墓里孤魂的哀呜;但,在这人世间,永找不到半点怜悯同情。高贵的人们,在这幽娴的夜中,拥抱着佳丽正度着甜蜜的好梦;谁还愿意,愿意听我这沦落街路苦命的贫穷人的歌声?哀音的呻吟!”民众的疾苦,在民国时期无处申诉、无人倾听,得不到同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