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寻找现在:认同与参照 从过去寻找现在是历史研究最活跃的表现。毫无疑问,任何研究者都活在当下,他的思想和行动是当下情境的体现,其历史书写也使得过去在当下复活,因而历史研究都具有当下性的特征。但这还不是从过去寻找现在的本真含义。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是在倡导建立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其实,从过去寻找现在,同样是中外历史学从来不曾缺场的古老传统。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着重强调他“书法不隐”。这个“书法”,便是与“义”相连的价值判断。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业不致失去它们的光荣”,也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如果将寻找过去的历史比喻为“我注六经”的认知性历史,那么,寻找现在的历史显然可称为一种“六经注我”的认同性历史。研究者要从浩瀚材料中,选择有助于某些群体的证据,为当下的民族、国家、政党、阶级、族群、宗教团体等提供身份认同的合法性依据。过去成为可以旌表或批判的对象,是与非的道德判断常常遍布其中。尼采称这种历史为纪念碑式的历史。 认同性的历史不仅仅叙述自身,同时需要他者的存在充当参照系。许多情况下,为了将自身凸显得更加美好、光明,他者往往以一种负面的形象出现,要么落后愚昧,要么贪婪霸道、穷凶极恶。当然,他者偶尔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形象,是自由的乐土、进步的方向。 从过去寻找未来:规律与命运 从过去寻找未来是历史研究者最伟大的抱负。近代以来,受科学思维的影响,思想者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本体论问题。探寻历史规律,成为现代史学与传统史学的主要区别。历史规律不仅要说明过去如何,而且要说明未来如何。换言之,人们希望通过规律了解并掌握自身命运。近几个世纪以来,维柯、孔多塞、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斯宾格勒、汤因比、尼布尔等,都提出过自己的学说或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