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对“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红旗文稿》2015/10 刘庭华 参加讨论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战胜一个法西斯强国的战争。
    这场战争,既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和精神方面的一场较量。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的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抗战精神”有四个重要特点:一是从国家、民族、阶级与政党的关系上说,它是属于全民族的,而非某一阶级或政党的。二是从地理上讲,它是全国性的,而非某一区域的。三是从时间上讲,它是富于时代特点的,即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集中体现。四是从认识论的哲学层次上讲,它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实践的思想认识的抽象与概括。
    一、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外来侵略。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后来封建军阀的争地盘混战,和投靠列强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使中国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不断受到侵蚀,中国因外敌入侵不断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败,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眼中的“唐僧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亡国灭种”的危难地步,同时也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它超越了阶级、阶层、政党、地方实力派和不同军事集团。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可以说,抗日成了全民族不同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的共同信念,是否坚持抗日成了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和各军事集团均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坚持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舍去历史上的旧有恩恩怨怨,自觉地使自己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这也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灵魂和本质。
    近代反侵略斗争史告诉我们,光有爱国主义精神还不足以打败外敌入侵,只有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才能战胜敌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体现,是爱国至上,团结御侮的最好明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国民党与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两支最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上世纪20年代初,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两党合作北伐,取得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虽然政治信仰和追求不同,并且由于十年内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但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国成为两党共同的最高目标。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鼓舞者。日军的主要对手,既不是甲午战争时期腐朽、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也不是签署二十一条的窃国大盗袁世凯政权,和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而是一个团结起来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中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调整自己的斗争方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作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党”,在九一八事变后仍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丢失了东北三省和华北不少国土,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1935年“华北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迫近,和华北即将成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危险,也开始逐步调整政策,由对日妥协转向强硬,内政上逐渐变“攘外必先安内”为“攘外”与“安内”并举。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采取联共抗日的政策。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承认了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接受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促进了空前的全国性团结救亡高潮,形成了举国一致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中国的民主党派,抗战前大都既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的一党独裁专政,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一直从事第三条道路的斗争。但是,在七七事后,他们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放弃反蒋,或放弃反共,都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当国共两党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时,各民主党派都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并积极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
    国民党中的政治、军事集团及地方实力派,在七七事变前,为争权夺利,一直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但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中国才能免遭灭亡,因而公开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主张联共抗日,力促团结抗战。到全国抗战爆发后,各政治、军事集团和地方实力派全都归顺国民政府,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三次大的军事摩擦,使全国抗战的大好局面出现分裂、倒退的危险。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同国民党的合作抗日,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适时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始终把自己的斗争目标限制在不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底线上,处处以民族大义为重,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各民主党派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限制民主运动发展的行径十分愤慨,但也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配合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虽然也为各自的利益斗争过、磨擦过,有时甚至矛盾十分尖锐,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始终没有破裂,一直坚持到抗战最后胜利。空前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大觉醒的生动体现,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