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文化建设 在文化建设上,边区党组织坚持用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文化,同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和顽固势力的种种歪理邪说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斗争,“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群众,用革命的教育扫除反革命的教育,用革命的思想扫除反革命的思想”。为此,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新闻出版和发行网络,1938年4月,边区党组织将军区主办的《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升格为边区党的机关报,创办边区党的机关刊物《战线》,边区政府出版《救国报》、《边政导报》,各地委也均有刊物,仅报刊达50多种,还建立了广播电台。边区政府建立中共北方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加强对边区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建立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广泛团结文化界,开展群众文化运动。在边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边区政府开办党政军民的干部教育,建立分局党校和各级党校,办好抗大二分校与军政干校,创办抗战建国学院、群众干部学校及民族革命中学,加强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蒙藏学校及各种形式的干部短训班,培养各级干部和专门人才。边区党组织还恢复、改革和发展小学,边区小学校及入学人数超过战前水平;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运动,使边区处处涌现出喜闻乐见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诗歌、墙报、壁画、宣传画、街头诗等。边区的新闻出版、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整个边区党政军民、工农商学、男女老少都融入抗战新文化的大课堂里,呈现出无限的魅力。 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建设,使边区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基本上被摧毁,根据地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工人、农民、妇女、儿童、青年得到了解放,社会思想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这样建立起来的“新社会,不但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而且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经济建设的模范,亦成为建国的模范”。中国共产党对晋察冀边区根据地的建设探索,打开了敌后抗战和全国抗战的新的一页,开启了在民族抗战中“改造着旧社会,创造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的“伟大的工程”。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