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呼吁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反观学术界,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关注度似乎还不够高。要保护好传统村落,不能只停留在对村落外在的建构上,还应保护好内在的文化。为此,必须积极开展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学术研究。 研究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性 村落是古代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在族群部落的基础模式上,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基本社会单元。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绵延最深的根,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追根溯源,才能清楚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固本强根,才能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因而,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无疑是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的必要前提。 在有了城邑与村落之别后,聚集在城邑中的士大夫代表着国家和权力,拥有丰富的知识,村落中的乡民则仍然秉承着先民们口耳相传的经验生活。因而,与传统村落中的乡民相比,城邑文化更富于创造力。但是,传统村落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它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形态。 尽管如此,学界似乎更多地集中关注以城邑为中心的精英文化,忽视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借用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观点,很显然,传统村落文化是“小传统”,它不如城市文化那种“善于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大传统”深刻,但哺育了数千年以来为数很大的群体,以一种独有的“活态”的方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可见,这种“小传统”的村落文化和“大传统”精英文化一样,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缺乏对传统村落文化的研究,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重视传统村落文化学术体系的构建 村落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之一,是先民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累积各种经验而形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复合体。传统村落文化不仅传承了数千年,而且遍布大江南北,的确是一部“大书”,涉及历史、宗教、宗族、经济、方言、文学、建筑、考古、文物、习俗等几乎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