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阶级斗争理论没有丢,也不能丢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贺新元 参加讨论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阶级还存不存在?阶级斗争熄灭与否?还要不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这不是某一学者想当然说有或没有、要或不要的事情,而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们的产生、发展、灭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及其新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不能搞“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公有制,要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与发展。现阶段,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决定着中国与西方的两条发展道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必然存在竞争与较量。在内外环境相互作用下,我们如何对国内多种经济成分所反映的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就需要“指导性的线索”。列宁说:“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因为它“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我们党就是用“这条线索”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在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正确判断。
    正因为我们党始终严守“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取得如此成就而没有“改变颜色”。苏联解体更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国际阶级斗争教学课。美国最后一位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在《苏联解体亲历记》中阐述了这样一种逻辑关系:“阶级斗争理论是列宁主义者的国家结构演进观及同西方发生冷战所依据的中心概念”;“只要共产党坚持阶级斗争不放,就很难想象共产党会轻易放弃政权上的垄断地位,或者容忍党内派别羽翼丰满”;“只要苏联不放弃其制度的意识形态核心——阶级斗争观念,冷战就决不会停止”。这是第一层关系。一旦苏联放弃了阶级斗争理论,“该制度自身就不再具有任何理论依据。既然共产主义统治和冷战都建立在共同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那么,只要摧毁了这个基础,两者便都难以存在”。这是第二层关系。“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这个(阶级斗争)观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这是第三层关系,也是西方和平演变苏联以求达到的“最佳”效果。正是按照这种逻辑关系,苏联领导人丢弃了阶级斗争理论,马特洛克的逻辑推论变成了西方梦寐以求的现实,一个“别样的社会”取代了苏联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