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中国经济史学的演进与走向(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人民日报 叶坦 参加讨论

    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价值与现状
    作为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明显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实践,对于丰富和发展理论经济学具有重要价值。伴随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脚步,理论研究方法也从吸收借鉴逐步深入到立足本国社会经济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与经济理论。基于充分发掘和把握历史资源,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构建超越“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建立自身的学术自信。中国经济史学以其独有的深厚积淀和学脉传承,成为创新经济学话语体系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就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前行,同时紧跟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的热点,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史实追踪和分析参照。例如“三农”问题及其解决、财税改革、产权制度、国企改革、生态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可持续发展、医疗改革、养老保障等现实问题,无不成为中国经济史学溯源与考察的热点。
    就研究风格来看,中国经济史学除了学科研究对象有所侧重,治学风格大致有三类,即侧重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风格,也可视为各有千秋的“三派”。历史学派注重史料,精于考据;经济学派强调经济方法,长于理论分析;社会学派重视经济的社会关联,着力于综合考察。这些是经济史学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体现,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就研究成果来看,大体呈现“三多三少”的学术倾向。一是研究成果多而基础理论创新相对少。随着现实经济发展,经济史学的研究内容有较大扩展,加之对研究者科研考核等刚性要求,促使研究成果明显增加,但源头创新或基础理论创新研究还较少。二是有针对性或专门性的科研多而有深度的原创性综合研究少。专门性科研以特定对象为基础逐步深入,这是经济史学研究深化的标识;但有深度的综合性、交叉性、跨学科原创成果还不太多,故也不无“碎片化”之虞。三是紧跟热点、借鉴或模仿他人的研究思路、浅尝辄止的多,而甘坐冷板凳、经得起检验、有生命力的传世之作还较少。
    这样的学术状况,除了归因于研究者个体或科研评价体系等因素,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原有的学科划分遭遇到新世纪学术发展的挑战,且非中国经济史学所专有。可以看到,现今若干重大问题均非某一个学科所能独自胜任。学术发展在越来越专门化、细密化、精确化的同时,交叉性、综合性、贯通性的跨学科研究越来越成为鲜明的学术走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