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何谓新文化运动?毛泽东认为,它是“反封建文化的运动”,“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在20世纪初的社会剧变中,《新青年》高举反封建文化的大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指出:“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界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密切关联,并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般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新”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倡导民主与科学。或者具体在四个方面,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观点的形成,主要源自于陈独秀。他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声称:“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然而,通过对《新青年》所刊文章的统计梳理发现,专门论述民主的只有3篇,讨论科学的也不过5、6篇,足见民主与科学并非《新青年》长期的主流话语。其实,《新青年》的启蒙思想非常丰富,涉及政治、伦理、宗教、社会、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绝非民主与科学所能涵盖,而且启蒙主题因时而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重要特征。 倡导青年文化。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指出:“国事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并答读者说:“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由此可见,陈独秀的办刊宗旨及其初衷,就是以倡导青年文化为核心,鼓吹思想启蒙与文化反省,号召青年“自觉”与“解放”。他还在《敬告青年》中“涕泣陈词”,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为此,《新青年》刊发了大量的专题文章,并开辟通信与读者论坛等栏目,就政治、伦理、教育、婚姻、家庭、女性等青年关心的问题开展大讨论,以帮助青年实现“修身治国”的目的。 批判传统文化。针对袁世凯、康有为所掀起的复古逆流,陈独秀、李大钊、易白沙和吴虞等人以西方文化为武器,同封建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陈独秀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和《复辟与尊孔》等文章,对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予以猛烈批判。陈独秀强调,孔子之道已“不适于今世”,尊孔必然会导致专制复辟。易白沙揭露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利用孔子为傀儡,垄断天下思想”。吴虞在《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说孝》和《吃人与礼教》等文章中猛烈抨击旧礼教和儒家学说,并强调:“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吴虞攻击“孔教”的言论反响极大,被胡适称为“打孔家店的老英雄”。李大钊指出:“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仍然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 鼓吹西洋文明。由于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以致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万事不如人,“唯泰西是效”才是唯一出路。《新青年》自创刊起,就刊发大量评介西洋文明的文章,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倡导思想文化的全面革新。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和《吾人最后之觉悟》等文章,认为以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是过时的旧文明,而“欧罗巴人之所独有”的西洋文明则是先进的新文明,其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学说,即人权说、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他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最后得出了“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的结论,进而提出了“求新择优论”,强调中国必须全面取法欧美文明。同时,《新青年》还通过发动东西方文化论战,以及对学衡派、甲寅派的批判等,使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主张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既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影响和最见成效的部分。胡适首举文学革命的旗帜,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大主张,强调“言文合一”。陈独秀深感革命不够彻底,于是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主张从思想内容上进行革命,打倒“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建设人民大众的新文学。胡适、陈独秀的文学主张,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积极响应。钱玄同和刘半农还合伙策划了一出“双簧戏”,通过相互论争来扩大影响。此外,《新青年》还开辟文学创作与翻译专栏,专门刊登白话文学和翻译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药》和《故乡》等小说,以及刊发“易卜生专号”等,为新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