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逐渐超越陆上丝绸之路,在亚非欧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在东非许多国家考古发现的中国瓷器残片中可以得到证实。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表现,也是洲际、国家之间资源共享、商品交流的通道。可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立足于历史传统的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一带一路”战略成长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根基。 沿线国家之间及其各国内部已经具备的铁路、公路、航空、信息网络并由此形成的资源、物流、信息、观念的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的出炉与初步实施,源于倡议提出前的战略预判和充分的国情调查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例,“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绵延7000多公里,途经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经济带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在范围方面,国内部分涉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北五省区,以及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南四省区市;国外部分涉及上海合作组织内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成员国,蒙古国、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等5个观察员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等3个对话伙伴国。这一倡议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具体措施包括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以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进金融领域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和建立粮食合作机制。在线路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三条路线,即在空间走向上初步形成以欧亚大陆桥为主的北线、以石油天然气管道为主的中线、以跨国公路为主的南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同样如此。 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国内部分已经具备了由公路、铁路、航空、电子信息组成的交流网络,这些实体与电子网络将国内不同地区的资源、商品、信息及其观念连成一体,形成互通有无、互相支持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网络,同时也造就了凝聚力更加强大的命运共同体。由此,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内部分便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勇气。在国外部分,中国政府通过“亲诚惠容”的外交政策,深化了与中亚、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帮助非洲国家消除贫困与疾病问题,逐步树立中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的和平形象。因此,当我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得到沿带顺路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和响应。目前合作建立交通线、开发资源、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已纷纷展开,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形成的动态平衡与良性循环沿带顺路体系,是其持续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民族关系比较研究”负责人、兰州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