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记忆”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 在《遥远的红色夕阳》中,木泽一家代表的日本移民在中国东北经历的“苦难”,显然无法同被日本移民霸占了土地的中国东北人民经历的苦难相比。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使中国东北人民受到了残酷剥削,生活困苦。书中木泽一家移入的“千振村”(1933年7月,日本第二批武装移民进驻现黑龙江省依兰县距永丰镇40公里的七虎力河畔的湖南营,取名“千振村”),在日本移民移入后,当地的3万多农民因此失去土地,不得不依靠租种被日本移民霸占的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为生。同时,部分失地的东北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到生活条件更为恶劣的地区去开垦荒地,造成大量农民死亡。此外,还有部分失地农民到日本人开办的矿山中从事苦力,受到残酷剥削,生活更加悲惨,许多人甚至丧命于矿井之下。同时,书中处处暗示木泽一家等人遭受的“苦难”是由中国和苏联造成的,掩盖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才是造成这些“苦难”的真正原因。日本战败后,日本移民撤退转移途中之所以历经“苦难”,也是由日本关东军的“弃民政策”所致。 战后的日本政府并未深切反思民众遭受这些“苦难”的真正原因,更没有将自身作为加害者,真诚地反省战争罪责并昭示于后人。同时,亲身体验战争的日本归国军人大多对加害行为沉默不语。然而,《遥远的红色夕阳》描绘的“满洲”归国人员经历的“苦难”、战后被扣留在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军人经历的“苦难”以及他们归国后找工作时因这种经历而遭遇的“苦难”等种种“被害体验”,却被日本政府反复灌输给没有战争体验的日本民众。这种单方面叙事的“被害体验”被日本民众接受并成为其对战争的认识后,势必会屏蔽来自中国等受日本侵略的国家作为被害者的声音。于是,日本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就建构了所谓的“被害神话共同体”,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受害者意识,其对战争的认识愈发表现出“选择性记忆”的特征。 深刻反省战争罪责既包含着沉重的历史,也预示着光明的未来。承认战争罪责本身就意味着如何面对自身是加害者的问题。日本政府只有改变对战争认识的“选择性记忆”,承认其作为加害者的战争罪责并以此教育广大日本民众,才可能摆脱“战后体制”,这对日本未来如何发展与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被害国家的关系也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