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这一领域应该成为“哲学”和“历史”这两门学术甚至更多学科交集的风云际会之所,而不是流于那些缺乏专长而又总想“不平则鸣”的“自以为无所不知者”(其实是“学术无家可归者”)假以托庇其下的收容站。 时值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译丛出版之际,我想谈谈对于“思想史”和“中国思想史”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为思考如何在一个国际学术界的整体中研究“中国思想史”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可供进一步思考的助缘。 “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观念史”(historyof ideas)等等都是现代西方学术分类下的不同专业领域,既然我们现代的学术分类已经基本接受了西方的学术分类体系,那么,讨论“思想史”的相关问题,首先就要明确在西方专业学术分类中“思想史”的所指。尽管我们在中文世界中对“思想史”这一观念的理解可以赋予中国语境中的特殊内涵,但毕竟不能与西方学术分类中“思想史”的意义毫无关涉。比如说,“中国哲学”中的“哲学”虽然并不对应西方近代以来居于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尤其分析哲学所理解的“philosophy”,但却也并非与西方哲学的任何传统毫无可比性与类似之处,像阿多(Pierre Hadot)和努斯鲍姆(MarthaC.Nussbaum)所理解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精神践履”以及“欲望治疗”的“philosophy”,尤其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就和“中国哲学”包括儒、释、道三家的基本精神方向颇为一致。再比如,儒学作为一种“宗教”固然不是那种基于亚伯拉罕传统或者说西亚一神教模式的“宗教”(religion),但各种不同宗教传统,包括西亚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南亚的印度教、佛教以及东亚的儒教和道教,尽管组织形式不同,又都面对同样一些人类的基本问题,比如生死、鬼神、修炼等,都提供了自己的回答。事实上,不独历史这一学门及其进一步的各种分支,对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这一点同样适用。 那么,在西方的学术分类体系中,“思想史”是怎样一个研究领域呢?“思想史”诚然一度是“一个人文研究中特别模糊不清的领域”,但是,就目前来说,“思想史”所要研究的对象相对还是比较清楚的。换言之,对于“思想史”所要处理的特定课题,目前虽不能说众口一词,却也并非毫无共识。正如史华慈(BenjaminI.Schwartz)所言,“思想史”所要处理的课题,是人们对于其处境的自觉回应。这里,处境是指一个人身处其中的社会文化脉络。这当然是历史决定的,或者说根本就是一种历史境遇。而人们的“自觉回应”,就是指人们的“思想”。再进一步来说,“思想史”既不是单纯研究人们所在的外部历史境遇,也不是仅仅着眼于人们的思想本身,而是在兼顾历史境遇和主体自觉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思想”与“历史”的互动。并且,这里的“人们”,也不是泛指群体的大众意识,而往往是那些具备高度自觉和深度思考的思想家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