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流亡群体开始形成。这一群体以撤出华北的东北军政力量为主,还包括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知识分子、商人及普通难民。“抗日还乡”是东北流亡群体的主要志愿,为此,他们积极参与关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也成为国内政治博弈中的一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一群体也作出过积极的历史贡献。 积极推动全面抗战的兴起 东北流亡群体具有强烈的抗日诉求,群团色彩亦逐渐增强。流亡华北初期,在张学良授意下,东北地方精英阎宝航、高崇民等人组织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主要组织和援助东北义勇军,也从事抗战请愿宣传和东北流亡民众的救济与安置。这一时期民众的救亡运动虽然主要是在东北军政群体支持下开展的,但中国共产党、青年党等党派已在救亡组织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由于东北流亡群体流亡异乡的悲惨遭遇以及随之而来的抗日救亡热情,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有意识地从这一地方群体中发展力量。1933年后,东北流亡学生中逐渐形成国共两党组织及外围团体的对峙局面。1935年爆发了反对华北特殊化的“一二九运动”,东北大学和东北中山中学等校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5—1936年间,“一二九运动”蓬勃开展,它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救亡主张,也代表了东北流亡群体“复土还乡”的志愿,引起国内各界民众的共鸣。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是东北流亡群体表达抗日救亡诉求的集中体现,激烈的“兵谏”方式反映了他们义无反顾的坚决态度。“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到扣押,东北军被分割使用,东北流亡群体遭到严重削弱。但“西安事变”促使国民政府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将国策由“积极剿共”转变为“联共抗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随之兴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