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困学纪闻注》的作者翁元圻,余坤曾为之撰传,收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九十二补录。查阅现有工具书,关于翁氏生平之记载不是太过简略,便是存在错误。张撝之等编《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载有翁传,竟将同见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之杨遇春传后半混入,所列生卒年也因误而误,与实际相差达十多年。 作为一部学术札记,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无疑享有重名,但在元、明两代,该书传本无多。清代康、乾以来,才逐渐受到青睐,阎若璩、何焯、全祖望、钱大昕、程瑶田等学者纷纷为之评注。至道光初年,翁元圻推出的《困学纪闻注》,被认为是后出转胜的集大成之作。张之洞《书目答问》卷二著录该书,专门指出其超过“七笺本”(出版于嘉庆十二年,1807)。翁书有孙通海先生的点校本,去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捧读之下,发现该书对底本的使用多有可称述效法之处,特作小文,为之表章。 关于《困学纪闻注》的作者翁元圻,余坤曾为之撰传,收入《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九十二补录。查阅现有工具书,关于翁氏生平之记载不是太过简略,便是存在错误。张撝之等编《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载有翁传,竟将同见于《国朝耆献类征初编》之杨遇春传后半混入,所列生卒年也因误而误,与实际相差达十多年。根据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余姚东门翁氏家乘》卷五载:元圻生于乾隆辛未(1751)十一月初三日,卒于道光丙戌(1826)十月廿二日,年七十六。为方便读者,特将翁传节录如下: 翁元圻(1751-1826),字载青,号凤西,余姚人。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解元,四十六年辛丑(1781)进士,授礼部主事。五十二年(1787),以直隶州知州简发云南,借补嵩明州,迁广南府知府。嘉庆九年(1804),迁迤南兵备道。次年,诏以为贵州按察使,晋湖南布政使。后内补太常寺少卿,致仕,晋资政大夫。 翁注本自序说:“丁未之冬,揀发云南,从此移黔移楚,未尝不携此书自随,偶有所得,即细书于简端,顾行箧所贮卷帙无多,兼簿书鲜暇,不能专心从事。然简端已无余地,因另录而编次之,凡三易稿,而仍多未尽。庚辰四月,改官京秩,因得借书于收藏家,稍有增补。”知本书为作者多年累积而成。序文“凡三易稿”云云,反映的只是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四月之前的状态,之后作者又有增易。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翁注稿本,其中一部(书号17753)封面多题有“第四次定本”或“第四次抄本”字样,笔者判断是作者庚辰四月之后定稿,书中校签纵横,增补内容甚多;另一部(书号17741)有数册封面不题稿本次序,系据“第四次定本”抄清后再作增补,可算“第五次定本”,而内容仍不及翁注原刻本完备。由此推断,至翁氏付梓时,手稿想必不止“三易”,而有“五易”,甚至“六易”了。 翁氏付刻的原本即余姚守福堂本,系委托陆贞一爱日轩代办,卷末有“道光五年(1825)乙酉正月开雕八月/竣工杭州爱日轩陆贞一董刊”字样,宋字雅饬可观。陆贞一为杭州名工,爱日轩在嘉、道之际为人代刻书甚多,如奚冈《冬花庵烬余稿》、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辞笺》、王宗炎《晚闻居士遗集》等,均为藏书家所重。 孙通海先生整理本前有“点校说明”,称选用的整理底本为中华书局图书馆所藏之原刻后印本,并指出“此后印本挖改了初印本个别明显的讹误”。能将底本是什么版本交代清楚,这是古籍整理点校的基本要求,并不稀奇。但要说能具体到使用了这一版本的某个印次,还是比较少见的,而这恰恰是本书的亮点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