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支点(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 谢惠媛 参加讨论

    不应只择其一二而不及其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层面,包括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文化体现了社会理想、价值追求与民族精神,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而经典古籍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此而言,传承思想文化的重点在于,加强经典古籍的保护、整理与研究。目前,这项工作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得到制度性保障。而诸如古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修史修志以及国家典籍资源数字化等也将稳步推进。传承思想文化还应重视对经典的深入研究,解读、甄别与还原思想文化的精髓。诚如陈先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之文字符号载体的典籍,不是可以任意解读的单纯文本,而是实实在在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融为一体的精神承载。”因此,以合理的标准开展甄别性研究,是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的前提。鉴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往往得出彼此迥异、甚或截然相反的结论,建立既符合中国精神、又适应时代特征的评价标准是传承思想文化的关键。
    文学、戏剧、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经受历史检验、为群众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代表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标准,是文化血脉的重要方面。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经典文献,而对文学艺术等领域缺乏足够关注。尽管两者的表现形式各异且受众范围不同,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学者田青曾将中华传统文化比喻为“三根柱子两层楼”——三根柱子指的是儒、释、道,而两层楼中上面一层主要指称文化精英创造的、以典籍为承载的、借文字而传承的学术思想和经典著作,下面一层则指在普通民众中广泛流传、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传播的民间文学和艺术。对广大民众而言,下一个层面较之上一层面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明显的引导教化作用,是他们认识、理解、践行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但即便如此,两种不同层面的文化仍密切关联。离开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就变得精神贫乏而难以升华;离开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就缺少基层土壤与联系群众的桥梁,从而加大其普及传播的难度。
    文化遗产既包括文物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展现,保护与利用文物不仅有助于后人直观上认识本民族的历史,而且有助于维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下四方面工作是重要且必要的。首先,做好统计工作,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核查统计,摸清家底,以便做好保护利用的前提性工作。其次,加快立法,通过制定出台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为文物保护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再次,转变文物保护理念,由以往的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提升保护工作的前瞻性与主动性。最后,采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增强博物馆展陈感染力等方式,更好地展现文物的魅力,提升文物服务社会、引领教育的效能。
    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关键在“人才”,重点在“活力”。具体而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传承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在确定传承人名录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等,调动传承人传帮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传道渠道与扩大授业范围,尽可能地避免传统技艺的失传。进一步地,技艺传承固然需要政府扶持,但还需借助社会力量。而社会力量的融入则要求从根本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活力,即一方面以产业化的形式,在不改变其文化精神和文化本源的基础上,对非遗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展示与营销,在市场上创造需求,为非遗产品的生产和非遗技艺的传承创造更大空间;另一方面加大展示展演的力度,由政府扶持与推广一些珍贵但不宜走向市场的非遗文化类型,激发民众的认知兴趣,吸引志愿者参与其中。除此以外,与相关研究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从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深挖非遗文化的底蕴,并面向社会开设课程等,也将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在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时,不应只择其一二而不及其余。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研究记载于经典古籍当中思想家们的学术成果,又要重视蕴含了人们普遍接纳与认同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标准、价值取向的艺术作品和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传统文化的本源和精髓,才能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谢惠媛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