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碎影渐成册 王山水就是这样暑去寒来地、永不停歇地游走在陕西境内的山村乡野、峁梁沟壑中去挖掘寻找散落的古建筑构件,从中找到了秦人、秦地、秦文化的密码所在。三秦大地是充满悠久历史文化的民间故土,“三雕”中蕴藏着“道法自然”之道,它可以诠释建筑史的本源根脉。破碎的木、砖、石依然承袭着古典文明的基因。尽管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正在经历困境和危机,亟待抢救保护。但真正能付之行动的,还是那些对传承文化有担当的热心人。王山水十多年探寻秦地传统民宅,足以见证他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真爱。而当他整理笔记时,才意识到:靠自己现有的零碎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来诠释木雕图案中的文化内涵显然不够,于是他决定“充电”。从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奔走在各个大学图书馆借书、阅读、查资料,写出数万字的心得笔记,并于2008年著出《陕西民居木雕集》。这个图集得到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赞:“《陕西民居木雕集》我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其中不少已经拆毁不存在了,更为珍贵。” 又有8年的时光过去了,在此期间,他对砖雕、石雕进行研磨,集而成册。打开这厚重的图集,不免调动了我的想象,用心灵去抚摸这些砖石,感受到了它们的“温度”。它们的立体身躯曾潜藏在沧桑岁月的老房子里,虽然老房子已不复存在,但老房子的门楣、门墩、裙板、拴马桩等都会出来“说话”,它们会“忠诚”地再现那个朝代的民情、民俗文化形态。在岁月更替中,其文化脉络通过对这些“三雕”图像文化的“透视”,也渐渐清晰:那些建筑物件上的印迹已成为秦人繁衍生息历史的意象符号,也折射出秦人传统文化的智慧;那些沉积的民族文化遗产影像,真实地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予以传承,承载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