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袁琭璐)“汤因比是最后一位富有成果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印证了他的‘挑战-应战’理论。”昨天下午,文汇报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举办第105期文汇讲堂,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副理事长、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主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汤因比》,以历史和哲学的复合视野评价了汤因比的文明史观和超越时代的世界情怀,以及这些丰厚文化遗产对当下的意义。 作为汤因比《历史研究》的首席译者,郭小凌概括了他的这部代表作“先沉后浮、再沉再浮、两上两下”的数十年经历,即从最初没有什么人关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引发强烈的社会热潮,之后逐渐趋冷,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再度引发学界关注,汤因比的哲学思想重新被审视,他的《历史研究》也成为解读当下的一把钥匙。在郭小凌看来,汤因比注意的是每一个文明的源起到解体的纵向过程,他对文明的定义是完整的社会形态,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概念就是借鉴了汤因比的文明史观。在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中,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郭小凌指出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印证,虽然中国也遇到多次或强烈或危险的挑战,但凭借成功的“应战”措施始终保持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对话嘉宾、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陈恒感慨于汤因比的入世情怀,他认为,汤因比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其著作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解释而非细节的考证。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宏图进一步阐释了汤因比的超越和选择,他指出,“汤因比没有选用国家而选用了文明作为基本的历史研究单位,这是一种对东西方的超越;是否以个人主义替代集体主义、以全球化替代工业化,这是他在质疑后提出的选择。因此,汤因比的价值在于以历史的维度思考世界的未来,以及每个平等文明体的自身命运。” 汤因比以文明的概念讲述人类发展的模式,为时代“解释历史、预见未来”,同时他的大同社会理想、人类的情怀寄托以及对知识的浮士德式渴求体现在他所有的著作当中,分享如此的精神遗产或许也是当下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和思考汤因比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