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学评议 >

尺牍书疏 历史面目(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兰州学刊》 程章灿 参加讨论

    第四,考释研究进一步深化。
    新世纪以来,大量书札文献以各种形式出版与披露,也促进了学术界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史料价值,阐发其中所蕴涵的历史意义。以俞樾及其师友书札为例,单篇论文就有王宝平《流入东瀛的俞樾遗札》(《文献》,2001年第2期)、夏颖《俞樾、朱学勤致应宝时手札》(《历史文献》,第十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王巨安《俞樾致李瀚章函十四通释读》(《文献》,2012年第1期)以及俞国林、朱兆虎《章太炎上曲园老人手札考释》(《文献》,2016年第1期)等。专著更有张燕婴《俞樾函札辑证》上下二册,收入“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4年),考证颇为精审。关于缪荃孙及其友朋书札,除了凤凰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缪荃孙全集》“诗文”卷第二册有《艺风堂书札》的标点排印本之外,最近又有谢冬荣整理的《艺风堂同人尺牍》,《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6辑(凤凰出版社,2014年)。对书札文献不是简单地影印或者释文标点,而是进而展开笺释考证,增加其学术含量,这一类的著作,还有陈智超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赵平的《翁同龢书信笺释》(中西书局,2014年),江瀚编集、高福生释笺的《片玉碎金:近代名人手书诗札释笺》(中华书局,2009年),丁玲、林锐笺注的《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
    书札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其特殊的要求,必须采取多方位整理相结合的办法。单色影印的效果不够理想,彩色影印成本较高,难免带动书价上涨,影响市场。只有原件影印,而没有录文标点,一般读者阅读使用就有难度。只有录文标点,而不附以原件的彩色影印,固然可以节省篇幅,降低出版成本,但其美中不足之处,是无法绝对避免文字释录方面的错误。而一旦有误,就无法比对原件影印件,祛疑订正。因此,最好是将彩色影印与释录文字相结合,图文配合,既能立体、全面地体现文献价值,也可以传达视觉之美。在此基础上,再编制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简单小传,另附人名索引,以便读者查考、检索与利用,乃至制作专题数据库,以拓展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应用空间。
    作为写本文献,书札文献整理还有特殊的困难。《湖南图书馆藏近现代名人手札》的编者在该书《前言》中说道:“与古籍线装书相比,书信整理有三难:一、字迹辨认难。书信为写信人信手书写,多为行草,文字难以辨认。二、收信人、写信人考证难。收信人书以字号,且多用通假,而古代往往存在多人同一字号的现象。写信人虽署本名,但不书姓氏,且二字之名则多仅书一字。因此著录写信人、收信人难免张冠李戴,或根本无法考证。三、多页书信排序难。若不将每封书信通读一遍并明白其中大概内容,则难以排列出各页书信的前后次序。因此,若无一定的书法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对地方人物相关事件较为广博的了解,要整理好馆藏书信确非易事。”斯言甚是。下面就以浅见所及,就上述三点各举一二例以说明之。
    首先,字迹辨认难。例如,《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上册第11页释沈泌致屈明府书,“春穀”误作“春报”,又莫名其妙地为“春报屈明府”加上书名号,艾俊川《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已指出此点。③艾文未提到的还有,第11页“秀错”二字实为“郁错”之误释,第1023页“弟昌炽”应作“小弟昌炽”,第1135页“各伸”应作“各绅”。此外,“豆瓣读书”网友也发现了一些误释误点之例,皆可参据订正。《复堂师友手札菁华》只有卷前影印的钱基博所撰《题记》(钱基博口述,钱钟书代笔)附有释文,但也发现了几处错误,如第4页“秀士”应作“华士”;第5页“满员”应作“备员”,“欲使尽归于庸苶一道,同风在下者不敢有所作为”,应作“欲使尽归于庸苶,一道同风,在下者不致有所作为”。需要说明的是,钱钟书所书确作“不敢”,但核第716页原札,则作“不致”;第5页“不可厚非”、“销声灭迹”,核之第715-716页原札,则作“不可后非”、“销声匿迹”。《清代名人书札》也有一些误释,如第560页“米监”应作“米盐”,第606页“荷泽”应作“菏泽”,第609页“渐然”应作“渐就”,第627页“信念”应作“倍念”。另外,第580页“蚩蚩”二字应属上读乃通,第621页“事宜”应属下读,才构成骈对。
    其次,收信人、写信人考证难。写信人与收信人若无法确定,或者误定,不仅影响史料价值的阐发,也影响其书法艺术的考鉴。《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虽于此用力良多,仍有一些误判和阙疑。前引艾俊川文已指正多处,如上述第11页沈泌致屈明府书,实为沈泌致梅清书,又如第1134页“□鞠致王多绶”应作“黄鞠致徐渭仁”。《复堂师友手札菁华》中也有几通书札,写信人暂时无法考实。但上册目录第1页以及正文第3、4两页共四处出现“许时雨”,确系“薛时雨”之讹,这也许是出版社重编目录时不慎致误,因为正文第3页钱基博所撰小传称“薛先生名时雨,字慰农,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显然并未弄错。同书下册第1213页又有薛时雨书札一通,二处应合并。又如,《笺素珍赏——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第48-50页收有一笺,末署“承修再拜,六月十八日”,未标写信人姓氏。编者将其确定为邓承修。邓承修(1841-1892),宇铁香,号伯讷,广东惠阳人,历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云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著有《语冰阁奏疏》。但此笺底纹石刻文字“猗文阁致辞”,真正的写信人为陈承修,字淮生,福建闽县人,号猗文阁主。光绪三十四年(1908)恩赏工科举人,曾任北洋政府农商部司长,精鉴赏,收藏金石碑版书帖甚富。拙文《结古欢:晚清集古笺与石刻文献》曾论及此例,可参看。④
    再次,多页书信排序难。相对于前两点,这一点难度较低,不必多说。有时,多页书信散失,分在各处,也容易给整理者造成困扰。如《缪荃孙全集·艺风堂书札》第381页致徐坊第二书后一页“南图书馆大致无恙”以下误散别处,遂使整理者误认此为艺风堂佚札,而重出于本书第671-672页。与此相类似而难度更大的,是判断同一写信人致同一收信人多封书信之先后,按道理,这是应该按照写作先后次序编列的。如《清代名人书札》第三册收录张度致殷如璋书札十五通,所言皆为京郊放赈之事,而前后次序淆乱,如其中“之九”写作时间明显在“之六”前,“之十五”作于十五日,而“之十三”作于二十一日之后,也先后颠倒。
    在上述“三难”之外,其实还有一难,即甄辨真伪难。所谓真伪之辨,实际上包括两重含义,一是书札是否出自本人手笔,二是是否出自他人代笔。当年,北师大图书馆从琉璃厂购入一批清代名人书札时,启功先生“曾提醒书札中有些是代笔,研究时应当留心”(《清代名人书札·修订说明》)。这些代笔书札虽然不能当做署名人的书迹来看,却仍有一定史料价值。晚近文玩市场流转的乃至拍卖会上出现的书札,往往真伪掺杂,其中赝品亦有被收藏家购入并进而整理出版者,对此需要格外小心警惕,仔细甄辨,以免鱼目混珠,谬种流传。2006年,文物出版社曾出版高金宝《中国近代名贤书札》,此书所收书札问题甚多,已有学者撰文指出,此书非但体例不纯,而且书中赝品充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⑤
    新的学术进展,往往与新的文献史料发掘密切相关。书札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必定会对学术研究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古代文人的日常书写、日常写作,他们政治生活、文化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能够串联起诸多人物与事件,联接时空,发挥类似“毛细血管”的作用,使历史在宏大叙述之外,更多一份引人入胜的细腻与生动。未来,书札文献必定会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也一定会有更多新资源的发现与出版。下面就浅见所及,对做好书札文献的整理与出版,说几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在观念认识上,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书札文献的重视,努力挖掘搜集各公私机构的收藏资源,使各地珍藏的各种书札文献更多更好地公之于世。一方面,这需要研究者、出版者与收藏机构三方通力合作,提高整理者在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综合学术水平,提高书札文献出版的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现当代学人书札的整理与出版。这不仅有助于现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也可以唤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书写传统的重视,有利于书札这一文化传统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弘扬,传承久远。
    第二,在资源搜集上,要开拓思路,注意多方向采集。除了公私收藏之外,拍卖场上有关书札文献的动向也值得注意。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北京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其中就有一批书札,后编成《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2012年在中华书局出版。现藏海外的书札文献资源,也值得介绍,引进出版。201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日本小川利康和中国作家止庵合编的《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就是一例。此外,某些重要的书札文献虽然已在港台出版,但印数不多,在大陆不易得见,仍有必要在大陆新版。例如,王汎森等编《傅斯年遗札》已经在台湾出版过,但印数有限,大陆学者不易看到,2014年,此书有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版本,学界称便。台湾印过的《明清名人法书》(其中有不少书札)、《翁松禅手札》、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2010年印的《翰苑流芳:赖际熙太史藏近代名人手札》(彩图本,邹颖文编),也都值得在大陆重版。另外,早先在大陆出版过、但早已绝版的书,如《张元济友朋书札》线装2册(张树年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也值得重印,或者重新整理,出一新版。以现在的学术资源与物质条件,新版肯定可以后来居上。
    第三,在形式方法上,着眼不同的读者对象与不同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初步整理与精细加工并行不悖。所谓初步整理,最基本的就是彩色影印与文字释录,再加小传与索引。最好是高清全彩影印,用纸力求精良。影印原件时,最好标注原件的尺寸,这是其作为文物的重要信息之一。将书札文献编入别集时,应该注明其原始出处,包括注明收藏机构或拍卖会的相关信息。所谓精细加工,或者是对书札文献的笺释考证,或者在初次整理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围绕特定人物、地域、事件、主题或目的,重编出版。总体来说,书札整理的学术水准有待提高,书札出版的印制质量也有待讲究。
    第四,在研究利用上,对书札文献展开多角度的综合的文化研究。文献史料角度、书法艺术角度以及笺纸文物角度,这三种视角可以相互结合,推陈出新。陈智超先生曾将其书信整理工作概括为“五认”:即认字(释文)、认人(写信人、收信人以及信中提到的人)、认时(写信时间和收信时间)、认地(写信地与收信地)、认事(信中内容)⑥,这实际上就是从文献史料角度研究书札的五个切入点。梁颖《说笺》(增订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则为从文化角度研究笺纸导夫先路,很有启发性。此外,围绕书札的物质生产、书仪或者书法风格、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社交网络等,有很多学术议题可以开掘,潜力很大。
    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就在《颜氏家训·杂艺篇》中说:“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他所强调的只是书写技艺对于个人形象塑造的意义。现在看来,古代书札文献不仅保存了古人的书写技艺,而且保存了古代文化的丰富信息,让我们恍如回到往昔的历史现场。从这一点上,正可以说,“尺牍书疏,历史面目”。对这类宝贵的文献,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也不可掉以轻心,我们有责任将其整理好,出版好,尽今人之心力,传古物于来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