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文献学 >

他俩曾用同一个笔名(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8 文汇报 王建军 参加讨论

    茅盾不懂世界语,“四条”全系索非著
    先看《“读破一卷书”》。该文刊于1933年11月出版的《中学生》第三十九期“关于书(随笔)”栏目,文中“慎重”介绍了“微明”的两个“友人”盛国成和巴金的读书方法。
    盛国成,“按”的介绍是世界语学者,茅盾与他是否相熟无资料可查。
    写巴金的内容全录于下:
    巴金是中国文坛颇负盛誉的小说家,他懂得许多种语言文字。每当他学习一种语言文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读破一卷书”的方法,选取了一本于文法上文体上都能够算做模范的书来反复地读,一遍,两遍,十遍,百遍,每读通一种语言文字,便读破了一卷书。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本一本的书读到破碎不堪,还是像要把书本吞下肚去似地埋头阅读。我真佩服他这样的精神。
    写出这样的文字,应该与巴金相熟,而那时的茅盾与巴金并不熟。1933年4月他俩初次见面后不久,巴金去了日本,直到1935年8月巴金成为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后,他俩开始有了交往,但主要与出版事务有关。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俩的交往才开始多起来。
    那么,“微明”是谁呢?是巴金好友索非。
    其实,不需要浪费上面的文字,就可直接确认“微明”是索非的笔名。开明书店曾出版“中学生杂志丛刊”三十八种,这是由中学生社在已出的《中学生》中将“文章性质相近”的一些文章编选而成的。1935年6月出版的“中学生杂志丛刊24”《没字的书》,辑有作品五十篇,《“读破一卷书”》收在其中,但已不再署“微明”,而改署“索非”。这说明,“微明”是索非的笔名。
    文中提及的盛国成,是上海世界语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索非在学会曾任干事,他俩是好友。盛国成编著的《世界语全程》,就是经索非介绍由开明书店于1929年9月出版的,该书有一个版本所署的校对者“A.A.Sofio”就是索非。
    1929年1月,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的巴金,与新婚的索非夫妇住进了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一幢石库门楼房,文中“我亲眼看见……”是真实情景。这是一段仅见的索非写巴金的文字,十分珍贵。
    也许《“读破一卷书”》的“微明”易查得为索非的缘故,万树玉的《茅盾年谱》(1986)未收该条,却收录了另三条。事实是,这三条也明显存在着错谬。
    《公道》是译文,发表时署“西班牙F.Pi Arsuaga作,微明译”,文末特别注明“译自世界语”。茅盾是支持世界语的,但不是世界语者,而且他“只懂英语”(庄钟庆《茅盾答问实录》),所以把译者“微明”确认为茅盾时,首先应怀疑其真实性。
    茅盾于1928年7月初开始流亡日本,直到1930年4月5日回国。在他回国前,《中学生》创刊。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回忆说:
    还在一九二九年底,我得国内来信,开明书店将出专供青年阅读的月刊《中学生》,要我写一篇文章。我考虑的结果写了《关于高尔基》,登在《中学生》创刊号上。
    是谁“写信去约的稿”?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中说是他父亲叶圣陶。《关于高尔基》是茅盾在日本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发表时用笔名“沈馀”。《公道》与《关于高尔基》同刊于《中学生》创刊号,如果《公道》为茅盾所译,他为何未在回忆中同时提及?所以,此“微明”不是茅盾,是索非。索非是世界语者,那时又是《开明》月刊的主编,《中学生》创刊向他约稿很正常。
    《论嫉妒》刊于1929年12月出版的《新女性》四卷十二月号,而《年表》和两种《年谱》均误记为11月。该期《新女性》是停刊号,取而代之的就是1930年1月创刊的《中学生》。《论嫉妒》也是译文,发表时署“Radjabnia著,微明译”,文末同样特别注明“译自世界语”,此“微明”还是索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