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索非都曾以“微明”为笔名 茅盾很早提倡和关注新诗,早年译诗不少,但新诗创作寥寥。而索非早年在《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就有新诗发表,后在开明书店出版的《新女性》和《一般》等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新诗。这些新诗大多篇幅短小,属补白性质。 从现有资料来看,1926年12月1日出版的《新女性》第一卷十二月号发表的《小诗》,是索非首次署用笔名“微明”。这也是一首补白性质的短诗。 索非为何取“微明”为笔名?这与他的经历有关。1922年春,索非与友人六不如来到苏州洞庭东山创办平民小学。1923年,他在这里主编无政府主义刊物《微明》,由微明学社出版。为了纪念这段人生的求真之路,索非进入开明书店后,把自己主编的一套丛书命名为“微明丛书”,编者署为“微明学社”,“微明”也就自然地成了他的一个笔名。 笔者经过考证,在开明书店早期出版的几种杂志,比如《新女性》《一般》和《中学生》上出现的“微明”,可以确认为索非的笔名。 除了以上四篇,还有发表在《中学生》第四十三期署名“秉丞、微明”的《新工业参观记——日工业用品》,叶圣陶用了“秉丞”,索非就用了“微明”。“新工业参观记”是系列文章,第四十一期刊有顾均正的《纺织业》、第四十二期刊有索非的《造纸》等。抗战爆发后,因上海沦陷,《中学生》被迫于1937年6月出至第七十六期后停刊。从那以后,索非就不再使用“微明”作为笔名了。 茅盾笔名研究的文献,较早的有查国华的《关于茅盾的笔名》(1978)和孙中田的《茅盾笔名(别名)笺注》(1979),两文均认为茅盾开始署用“微明”是发表译文《公道》。在《笺注》发表前,孙于1978年在《吉林师大学报》连载的《茅盾著译年表》(1896年至1949年部分),尚未列录“四条”或部分。但他俩初期的这些研究成果,后来或否定或有变化。下面是一些事实。 孙中田的《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1980),收有《年表》和《笺注》。《年表》为“1979年2月三稿”,已收录“四条”中的后两条,《笺注》中茅盾首次署用“微明”也改成了《蝙蝠》;2015年该书由中华书局重新出版,《年表》系“2012年9月整理、修正”稿,仍然收有后两条,《笺注》未有变化。1983年版《茅盾研究资料》(下),收入的《年表》(1949年以后部分应由查续写)有“四条”,《笺注》中“微明”是发表《蝙蝠》;2012年版除“少量排印错误外”,《年表》与《笺注》未作“任何修改”。查国华的《茅盾年谱》(1985)以及他的《茅盾生平著译年表》和《茅盾原姓名、笔名、别名》(刊于《茅盾全集》《附集》,2001),首次署用“微明”均为发表《蝙蝠》,但未见“四条”或部分。 其实,《年表》与《笺注》是关联的,即《年表》与《笺注》中最先出现的“微明”应是同一个。《笺注》中“微明”已明确首次见于《蝙蝠》(刊于1934年2月27日《申报·自由谈》),实质上是否定了“四条”。如果《年表》中仍列录“四条”或后两条,看似《年表》编制问题,实则是笔名考释不严谨。很显然,唐、刘的《茅盾年谱》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由于笔名考释不严谨,认为“微明”首次见于译文《公道》的,还有翟同泰的《〈茅盾著译年表〉补正》(1986)和丁国成、于丛杨、于胜的《中国作家笔名探源》(第一册,1986)等;另有认为译文《论嫉妒》的,如《茅盾笔名印集》(1984)、徐迺翔和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1988)、周锦的《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大辞典》(2)(1991)等。 据现有资料,在《蝙蝠》以后,茅盾署用笔名“微明”发表的文章尚有:《阿四的故事》(《太白》第一卷第六期),《祝全国文艺家的大团结》(《文艺阵地》创刊号),《忆五四青年》(1938年5月4日《立报》副刊《言林》),在《申报·自由谈》还发表了《女人与装饰》《聪明与矛盾》等,在《文艺阵地》上发表了《所谓时代的反映》《〈游击中间〉及其他》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