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初,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标的科学的考古学传入中国。在认识早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其发掘、研究过程中,考古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古人类遗骸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在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古人类遗骸之间,两者存在着科学与伦理道德(人文)难以和谐的矛盾。除了科学研究外,面对创造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祖先(古人),考古学家是否需要考虑给予他们最低程度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在尊重古人与科学研究之间如何平衡,尚需要考古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考古学;伦理道德;祖先;科学;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张小虎,环境考古学博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西部考古》第六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 2009年底,河南安阳传出了发现曹操墓的消息。之后,这一事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社会大众和舆论的热门话题。围绕曹操墓的真假,有关各方展开了一系列的激烈争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曹操的历史名人效应所具有的潜在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考古研究单位的信息公布不够及时、全面有关,以及学术研究本身存在的或然性与公众认知标准之间的差距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公众对学术研究机构的不信任,社会大众出现了对曹操墓真假的大量质疑。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出于地方利益考虑而有意识的推波助澜和炒作。笔者无意于深究这个问题,这里想谈的是,从这个事件引出的关于考古学中伦理道德的一点随想:考古学研究中,除了学术研究本身所需要遵守的学术规范和道德外,面对创造了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祖先,考古学家是否还需要更多一点人文关怀呢,给予那些遥远的逝者(或者古人,下同,省略)应有的尊重呢? 一 19世纪以来,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标的科学的考古学出现于西方。我国传统的金石学其研究内容虽然与考古学有一定重合,但与有西方传入的考古学却存在本质的差异,并不能自然发展或过渡为考古学。 考古学进入中国与当时的整个时代背景有关。一方面,自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民主的思想逐渐在中国知识阶层中扎下了根,学术界开始探索、尝试用科学的新方法来重新研究、认识历史。另一方面,传统的三皇五帝的古史观遭到了严重质疑,不再作为信史存在。在当时民族自信心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知识阶层开始尝试用新的方法来研究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重建中华民族的远古历史,以期重新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就在这种情况下,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考古学被介绍到了中国,开始以一种新的方法来重建中国的远古历史。 需要提及的是,由于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考古学(特别是对古墓葬的发掘、研究)在最初传入中国时曾遇到了一定的社会阻力,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陕西的有关考古学与伦理道德的论战就是其中一例[1]。当时,基于传统孝道的伦理道德观念,戴季陶反对发掘古墓葬,与以徐炳旭为代表的考古学家发生了严重冲突。最终,在科学的旗帜下,这场论战以考古学的胜利而告终,但考古学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关系则并未引起当时大部分学者的重视,更不用说如何让两者和谐相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