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物管理该管些啥 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国家文物局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开展民间文物收藏管理制度调研;推动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出台“国家文物局关于鼓励和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指导意见”;引导民间合法收藏文物, 凝聚社会共识,抓文物市场,抓文物鉴定服务,抓配套措施; 整体谋划文物事业发展,加强研究思考,统筹事业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社会各界非常期待,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让国内民间文物收藏发展的更加规范和健康。 一、出台鼓励和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指导意见很有必要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间收藏活动虽然是民间行为,但是,当这种活动已不仅仅是发生在少数人之间的个别现象,而俨然已经成为很多民众参与的普遍社会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易市场的时候,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合理规范,保证其良性发展,就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个人的道德自律,也不能期望靠市场规律的自我调整,就会自动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早已证明,良好的市场环境营造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规范,民间文物收藏作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要求的行为,不可能要求所有参与的普通大众都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文物收藏本身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泛,收藏品市场信息不对等,交易规则缺失,更容易造成市场不透明,很难避免发生市场欺诈等市场失灵的现象,故此规范收藏行为活动势在必行。 二、应积极鼓励民间文物进行社会登记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历史传承,其中祖传信物代代相传的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民间收藏人士经常奋笔疾呼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8000 万藏家手中的藏品”,且不去争论这个数字的可信程度,但放开民间藏品的收录登记,至少对于祖传信物的社会认可是好事。让珍藏在广大民众手中的“传家之宝”,愿意与社会分享家传文物故事的藏家,可以通过收录登记制度,贡献蕴藏在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利的好事。 学者傅斌认为, 开展具有服务性、咨询性和管理性并重的登记登录,将登记评估作为私人收藏进行拍卖、抵押、遗产继承、过户以及获得扶持帮助等的前置条件, 具有可行性。当然如何进行建立经认证的民间文物注册登记大数据平台,还需要相关专家论证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但鼓励民间文物自愿登记注册制度的建立,终归是一件好事。 三、加快推进社会文物鉴定服务工作 当前,国内民间文物收藏的很多乱象,许多都是与文物鉴定行为不规范、文物鉴定无法可依、文物鉴定人员身份鱼龙混杂等有关。做好文物鉴定工作,应该是破解规范民间文物收藏问题的“牛鼻子”,历史文物如能够很明确地给出“真伪”判断,就会少很多收藏行为的乱象。 文物鉴定工作是一门不断发展中的科类。过去人们更多的是靠有经验的专家,观察、触摸等直接观感加以判断,现在,科技进步了,可辅之以技术手段加以鉴别。可是无论是专家经验还是技术手段, 对于文物的鉴别,都还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古老的“传承有序”仍然是鉴别“真伪”的一项重要原则。 民间文物进行鉴定时,大都靠收藏人自己叙说,往往难以提供据实可查的传承证据,也不排除少数故意编纂“故事”的行为,致使真伪难辨,这就给目前还不成熟的鉴定工作增大了鉴别难度。故此,尽可能让文物鉴定工作有章可循,有规矩可依,加快推进文物鉴定机构设立规定和鉴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准入条件,规范鉴定机构鉴定行为和鉴定服务标准,建立鉴定机构和人员对鉴定对象终身负责制, 鉴定意见全国统一管理查询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四、推动建立规范有序的民间文物流通交易活动 鼓励民间文物收藏活动,不可避免涉及民间藏品的流通交易,这是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难点。收藏品市场的乱象,很多都体现在了流通交易过程的不规范、不合法。像很多造假文物、搞假鉴定的行为,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流通环节进行变现,由此带来了收藏品市场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虚拍欺诈、假鉴定骗贷款等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如何推动民间文物交易诚信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民间文物交易规则,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文物行为, 及时查处非法文物买卖、假托“文物”之名售假欺诈等违法行为,应成为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题中之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震慑非法经营者,提高全社会守法经营、合法收藏意识,有效维护民间文物收藏健康有序发展。 (2017年9月19日5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