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明(中)与北京一机床工人文学创作班学员 1991年5月,草明(左三)在鞍钢第一炼钢厂,与炼钢工人合影。 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草明与她在鞍山组织的工人业余创作学习班成员,后已成为作家的王维洲(左一)、李云德(左二)、王世阁(左四)合影。 草明(右二)为北京一机床工人文学创作班学员授课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 1942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经过多次会议反复深入的交换意见,大家讨论热烈,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后,于5月23日,毛主席做了总结性的发言,集中在“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和“如何为群众服务”两个问题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纷纷深入到工农兵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中去锻炼成长。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写出了不少为工农兵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斗志昂扬地深入到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去体验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挖掘素材,历练创作手法,塑造出具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写出无愧于伟大的时代,英雄的人民的辉煌诗篇。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前后,经过近20年来生活的实践,思想的提炼,素质的积累,艺术心得的揣摸,终于涌现出一大批全方位地反映我国各个时期革命斗争的鸿篇巨制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佳作。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形成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1937年7月发表经典的哲学论著《实践论》一文中,曾经说:“真理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现真理。”(选自毛泽东著《实践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5页。人民出版社,1951年10月第一版。)这两句话,可以论证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实践,证实了它的真理性,也实践了它的真理性。 二 草明正是生活战斗在这样一个辉煌的时代里。1913年6月15日,她出生在广东省顺德县乡东村。顺德县在清朝末期,是中国华南地区缫丝工业生产与出口中心。从小生活在缫丝女工的周围,目睹女工坚强自尊的品格和反抗的斗争精神,给予草明深刻的影响。她对女工的同情与敬爱之情,是她毕生为工人写作的动力与源泉。 从1931年在高中读书时发表的处女作小说《私奔》,到1932年在广州参加罗西(欧阳山)组织的“广州普罗作家联盟”,发表她的早期作品《缫丝女工失身记》,从此踏上为工人阶级写作的道路,直至2002年逝世,前后70年。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工业文学发展事业,是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毕生从事工业文学创作的女作家。 由于我国革命斗争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在整个漫长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都是在偏僻的农村,那时我们还没有掌握更多的工矿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现代化的产业。这也就隔断了文艺工作者与近代产业工人的联系。所以草明前期的作品所反映的多是三四十年代,县镇地区的小型工业生产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使她的文艺创作能力得以大展宏图的则是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我们的解放区逐渐扩大到大中城市,有了人民的大中型近代产业,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在3年解放战争时期 ,随着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好形势,一座座城市得到解放,一个个大型工矿企业回到人民手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和自己的阶级队伍,广大的工人群众在被隔绝了28年之后,胜利会师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立即投入工人弟兄的队伍中。草明于1946年3月在晋察冀边区的张家口宣化龙烟炼铁厂体验生活,写出了《龙烟的三月》等散文 、通讯报道及短篇小说集《今天》。1947年5月到东北解放区的牡丹江市镜泊湖水力发电厂,体验生活并担任文化教员。1948年6月,以镜泊湖水力发电厂为生活背景的中篇小说《原动力》出版。这是草明在新中国工业文学史上的奠基之作。1948年11月沈阳解放,草明又立刻奉命以军代表的身份进驻沈阳皇姑屯铁路工厂做接收工作。发展党团组织,筹建工会,担任工会主席,深入生活。她的第一部描写工业题材的长篇小说《火车头》于1951年8月出版。1954年8月草明带着行李和户口到鞍山钢铁公司落户,体验生活、培养工人文艺工作者长达10年。担任鞍钢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的实职工作3年。1959年9月,以描写鞍钢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问世,作为向共和国国庆10周年的献礼。这是新中国工业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是草明文艺创作的高峰。1964年奉调回中国作家协会。1965年3月到北京第一机床厂体验生活并培养工人文艺工作者。10年“文革”期间被迫停笔受批斗。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到2001年又写了大量的散文、通讯报道、回忆录等作品,还有一部自传体回忆录《世纪风云中跋涉》。1984年12月反映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与两个反党集团进行斗争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长篇小说《神州儿女》问世,这是她的收官之作,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全国总工会的推荐,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从《原动力》到《神州儿女》的四部力作,为她的工业文学创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全总的表彰则是对她毕生热情忠诚地为工人阶级写作,努力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精神的一个全面的肯定与总结。 三 中国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同志也曾这样说过:“她以女性的执著和坚韧使得现实主义的传统,在中国工业题材创作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留下了一段真实可信的历史轨迹,并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草明现象’!”他为什么会对草明有这样的评价?而草明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呢? 中国著名作家,草明在上海左联时期的老战友周而复同志在《纪念草明 》一书的首发式上曾经深情地回忆道:“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长期地深入工农兵生活的作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柳青和草明。他们一个深入农村,一个深入工厂,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这是“草明现象”中的第一个要素,那就是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草明曾与战友相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我们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实践了!”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言行一致,几十年如一日地基本做到了。 草明的《乘风破浪》问世于共和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是一个全民鼓足干劲、意气风发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的时代。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客观环境,极其有利于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提炼的优势写出优秀的好作品来。草明长期在素有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摇篮之称誉的鞍山钢铁公司体验生活,她与工人群众朝夕相处,亲如家人。她熟悉鞍钢生产的全过程,从厂里高级管理干部到第一线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她都有许多朋友。加上她又担任了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的实职长达3年,对于鞍钢这样一个全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的复杂与任务的艰巨,她是了如指掌,并留下了25万字的采访记录。对于工人们付出的劳动与智慧,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精神面貌,她更是稔熟于心的。 《乘风破浪》的文学艺术成就,在于作者通过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全方位地描写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描写了工人阶级的英雄形象。全景式地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气概。 首先是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重的历史色彩,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读者,使他们如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年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具有的“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同心同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概。这是小说成功的首要原因。小说描写的是我国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故事。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迅速全面地掀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的黄金时代,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如期胜利超额完成,新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的火红年代!我们在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工业方面,“工业总产值超过原定的五年计划21%,比完成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增长了129%。原定计划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9.2%。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绝大多数超额完成了计划,其中,钢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生铁594万吨,比1952年增长208%。”(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第298页,见山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新中国仅仅用了短短的10年工夫,就把旧中国的钢铁产量整整增加了75倍!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中国钢铁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小说《乘风破浪》正是将这种时代的特征和气氛,通过小说的特定情境热情地渲染出来、讴歌出来,让中国工人阶级忘我的创造精神和高涨的劳动热情,强烈地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使他们也仿佛置身于火热沸腾的钢铁世界中,与钢铁工人同呼吸、共命运,从中汲取了工人阶级钢魂铁魄般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品质。 其次,这部小说成功之处,还在于她塑造了中国工人阶级新型的先进人物形象,更加深深地打动了广大读者们的心,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心灵深处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情感上产生了与工人阶级之间从未有过的熟悉度和亲切感。上个世纪进入了5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工业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构成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小说《乘风破浪》中像刘进春那样的从旧社会过来的苦大仇深的老工人队伍里,又涌进了大批的像李少祥这样的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的产业工人,而且他们正在逐渐成为企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老一辈产业工人的后代,他们不仅是老一辈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的继承者,而且在他们身上,还有一些东西是他们的父辈所不具有的:那就是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是知识型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他们肯动脑筋,极少保守;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创新;不满足于四平八稳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探究与渴望……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工人阶级作为企业的主人所应具备的宝贵的基本素质。而小说正是通过对李少祥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把这些新的素质生动可感地表现出来,因而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李少祥是一个年轻的炼钢炉长,他从父兄那里继承了工人阶级的许多优秀品质:大公无私,忠诚坦荡,勇敢坚毅,朴实善良;在各项工作中他都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劳动热情实干苦干着,处处起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一颗党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的螺丝钉。然而李少祥又不同于老一辈的炼钢工人,新社会让他摘掉了文盲的帽子,科学技术开拓了他的视野,更增强了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列宁曾经说过:“居民的觉悟程度和实现这种计划或那种计划的尝试等,都一定会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中反映出来。”(引自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375页。)在生产实践中,李少祥愈来愈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钢铁事业是多么重要,而工人阶级要想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就一定要掌握科学技术,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作用。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了增产节约多炼钢,不论场合地点,不管领导赞同还是反对,一股脑地大讲特讲工人们的合理化建议,他为了缩短炼钢时间,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科研上。他为了排除事故被烧成火人,烧伤未好却不肯住院,甚至夜不能寐,与未婚妻一起挑灯攻克技术难关,谁能不为之感动呢?这种讲求科学的态度,钻研革新技术的主人翁意识是我国工人阶级身上的又一新的特质。有这样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工人的涌现,这正是我国钢铁事业后继有人,必将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经说过:“典型是时代的现象。”(引自《高尔基文学论文选》第132页。)作品中钢铁工人李少祥的典型形象就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发掘、被提炼、被艺术再现出来的一个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在作品中作者还通过许多细节故事对人物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揭示出钢铁企业在错综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涌现的矛盾冲突和问题现象,继而塑造出了工业战线上林林总总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群像,并且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多棱镜式的生活画面,从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亲切的、耳熟能详的、可读性很强的阅读欲望,这是草明的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很有特色的深刻印象。这为丰富和拓展我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新领域又闯出了一条可喜的新路。这是《乘风破浪》成功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小说的成功还在于作者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英雄辈出的典型环境:一个在当时社会里让世人颇感陌生,作家们更是甚少涉及的重工业生产的特殊环境——中国最大的钢铁工业联合生产基地——鞍山钢铁公司。这里是一个外面的人永远难以想象的钢铁世界:这里有喧闹沸腾、火热炽烈、充满了各种化学元素和力的较量的高炉和平炉以及转炉;这里有编织着钢城不夜天传奇的种种故事。这里有黝黑凝重、粗大笨重的厂房设备跟活跃奔腾的铁水钢花相映成趣、静闹一统,奇迹与危险并存,繁杂与精密相拗,从而也构成了它整个生产画面的基本轮廓和主要色调,而各种机器的轰鸣声,通风管道的尖噪声,运输火车的汽笛声,出铁出钢时的敲钟声,则是它壮丽的生命交响乐曲的主旋律,这就是我们钢铁工人每日里生活战斗的大舞台!所以,任何一个单个的工人,和这些庞然大物的钢铁设施相比,都会显得十分渺小微弱。然而,由于千万个“单个的工人”团结起来,协调一致地努力合作,这些庞然大物的钢铁设施居然也会乖乖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按照钢铁工人们的意愿去为炼钢炼铁效力服务,在外人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然而在鞍钢,这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极其普通而且平常的事情! 魏巍在《谁来追踪草明》一文中感人至深地写到:“我最近又读了草明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它给了我十分愉悦的心情。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反映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部力作。她反映了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是一叶极其动人的沸腾的生活。如果现代青年人想要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你就到《乘风破浪》中去寻找吧,它将使你比读某些抽象的论著得到更丰富更真实的东西。” 这就是草明努力地实践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教导:“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势,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到创作的过程。”所以她成功了。这就是“草明现象”的第二要素。 《乘风破浪》的一个更具有时代意义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艺术地再现了新中国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鞍钢宪法”的形成经过,见证了“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的辉煌!草明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是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于1959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而毛泽东同志批示的“鞍钢宪法”却是在1960年 3月22日。两者之间确实有一个时间差。但它正好生动地说明两者之间的科学的辩证关系:《乘风破浪》真实地描绘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型的国营工业企业中人民内部矛盾表现的方式和形态,也就是说要生动地体现工业生产中的现状,如何体现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地位,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人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如何发扬民主,如何克服脱离群众,限制群众的缺乏民主精神的官僚主义作风;如何克服忽视党委领导,片面执行“一长制”管理方法的种种弊端等等。这是文艺工作者在作品中提出了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而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同志在鞍山市委转发的鞍山钢铁公司的《关于工业战线上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则是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在理论上的总结、概括与定位。他特别高兴地加上了一段批语表示庆贺:“现在(1960年3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他把“鞍钢宪法”的主旨和核心的价值简赅地归纳为一句话叫做“两参一改三结合”。具体地来解释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毛泽东同志还特意将这份报告下达到上海局,各协作区委员会,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且要求:“现在把这个报告转发你们,并请你们转发所属大企业和中等企业,转发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当然也可以转发地委和城市,并且当着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1960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接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鞍钢宪法”的诞生,正是对这种在大型的国营工业生产企业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与科学总结。草明在创作小说《乘风破浪》时,运用自己长期深入生活的一双慧眼,从和鞍钢人10年并肩战斗的艰苦卓绝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并挖掘出了这一宝贵的真实的创作素材,提炼并升华了它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实质,并且用革命现实主义的方法把它展示出来以飨读者,激励人民,歌颂工人阶级,弘扬时代精神。她的作品,还以革命浪漫主义的创造精神,真实准确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大工业生产内部所产生的主要的社会矛盾及其性质;鲜明地体现着“鞍钢宪法”的灵魂和实质,并且围绕着“鞍钢宪法”的形成与诞生的种种斗争与争鸣,去创造新的人物,推动新的发展。诚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践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各种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认真地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的创作努力,这样言行一致地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刻苦探索,这样自觉的学习鲁迅先生“肯为人民做苦工”的精神埋头实践,去“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作家的道路。也就是“草明现象”的第三个要素! 近60年来国内外对“鞍钢宪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2月6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强调指出:“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方案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今天重温“鞍钢宪法”的理念和精神,必将推动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地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91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鞍山钢铁公司工会、鞍山钢铁公司文联在鞍山联合召开“草明同志文学创作60周年研讨会”。鞍钢工会主席齐宝纯同志代表鞍钢40万职工在会上致辞,称草明是“鞍钢人”;赠与牌匾题词“延安火种钢铁魂”,这是对草明同志最光荣而又最亲切的称呼,是对她一个新中国工业文学拓荒者的一生革命道路最简洁的定评。 回顾新中国现代工业文学拓荒者所走过的道路,是艰辛而又光荣的;追踪先辈们的足迹是亲切而又可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