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丽华:开创“萧山珠绣”新天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钱江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珠绣,始见于隋朝,1912年上海旗袍珠绣风靡一时,上世纪80年代后,珠绣成为萧山所前镇张家畈代表性产业。如今,这些色彩明丽、精致典雅的珠绣画,在张家畈手工艺人们的努力下,走出深闺,焕发出新的生机。昨天上午,笔者走进位于所前镇的珠绣艺人王丽华王丽华珠绣工作室,听她讲述与珠绣画的不解情缘。
    珠绣技艺 来自家族的百年传承
    珠绣是在刺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通典》记载,隋代京城游乐场里的艺人“盛饰衣服,皆用珠翠”。也就是说,珠绣这门技艺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随后历朝历代,皆有影像。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清末直隶总督袁世凯曾奉献给慈禧太后一件以珍珠、宝石绣成芍药等花卉图案的服装。
    王丽华的太婆婆(王丽华父亲的外婆)顾阿大可算是珠绣从宫廷走向民间的第一批艺人。早在民国的时候,顾阿大就在上海的南京街开了一间裁缝店。那时候上海的小姐们爱穿旗袍,顾阿大别出心裁地在旗袍上绣上各种彩珠花样,运用的是最基本的平绣,在当时的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解放以后,顾阿大将珠绣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带回萧山,并慢慢把手上的订单交给了王丽华的父亲。“太婆婆年纪大了,做手工活也开始力不从心。虽然舅公(太婆婆的儿子)也是开裁缝店的,但是不懂绣花,也招不到合适的绣花工人。正好我父亲(王观德)当时是做羊毛衫纺织上的绣花的,对针线活也有一定的了解,而我母亲也一直在做萧山花边,珠绣活也学过,于是我的父母亲就商量着,把太婆婆的订单接过来。”王丽华介绍道,“我父亲对珠绣的理解比较深刻,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也常常和母亲讨论针法,到了父母亲那一代,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凸绣、串绣这些比较复杂的针法了。”
    在父亲王观德手中,珠绣开始被运用到挂屏、衣料、戏服、背包、彩挂、彩围以及彩堂等产品设计当中,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现代化元素。
    五岁当“绣娘” 家族第四代传人
    “我5岁就开始绣花了,家里大人都是拿绣花针的,我耳濡目染学起来也很快。”王丽华陷入了童年做绣活的回忆。
    心灵手巧的王丽华,一拿起绣花针,学起绣花来速度很快,在妈妈的指导下俨然成为一名“小绣娘”。“那时候我读小学,大概10岁左右,我暑假里除了做作业,就是给人挑花,那时候还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是80块钱左右,我挑一个暑假的花,就能把学费赚回来。”
    那些朴实无华的萧山花边底稿,为王丽华打开了艺术世界的大门。她有空就拿笔描那些花稿,完全陶醉在艺术的世界里。后来她才知道,这些花稿都是当时杭州工艺美术界前辈们设计的,童年时候的挑花边经历,冥冥中为王丽华走上绣品设计之路打下最初的基础。
    珠绣工艺是在专用的米格布上根据花之源自主设计的抽象图案或几何图案,把多种色彩的珠粒,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无论是设计图案,还是色彩搭配,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而王丽华从未系统地正式地学习过美术。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色彩搭配,王丽华都是无师自通,父亲的绣花厂成了她的学习基地。从初中开始,王丽华就在父亲的绣花厂中从事花边设计和挑绣工作。 也是从那时候起,父亲王光德把王丽华正式当做家族珠绣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1998年中专毕业后,王丽华进入深圳华丝服装公司学习专业的缝制技术。埋首在服装、绣花设计中的王丽华,渐渐爱上这份与色彩与艺术打交道的工作。2000年5月,王丽华在杭州创办了伊可绣花厂,兼任厂长、总设计师和技术总监,生产加工的珠绣服装远销海外。
    “我印象很深,一次一个美国客户发来一件晚礼服样衣,在胸口有一个菱形镂空的中国结,这个中国结有五六层,编织结构很复杂。在送来我们工厂前面,这件样衣已经被拿去被好几家服装公司的设计师看过了。由于客户要求样衣不许拆,所以许多工厂的设计师都想不出这个中国结是怎么做出来的。”王丽华回忆道,“我花了整个12个小时来研究,终于被我想出了解决办法。后来这个订单就自然被我拿下了,一共做了1万件衣服,赚了10万块钱。”
    在王丽华看来,多变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扎实的手艺是密不可分的。“比我好的设计师和绣娘有很多,可是像我这样懂缝纫,会刺绣,还能自己设计图纸的却不多,我之所以能够想出制作这个中国结的方法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从设计到手工,每一样工序都懂,才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013年,王丽华师从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老师,深造萧山花边。“虽然我从小就会萧山花边,但是终究是不成体系,跟赵老师学习后,就在学术上对萧山花边有了更深的研究,也能够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感触融入到花边的设计和研发中去。”
    凡是指尖的艺术活,王丽华都染指个遍。“萧山花边是真正的纸上谈兵,苏绣是在一张面料上面用针绣,珠绣需要在刺绣的过程中,捡一颗珠子钉上去,一针缝出来以后,还要再钉上去,在做珠绣订单的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而做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灵感去设计。珠子大小不一,五颜六色,才能凸显出作品的立体感。”
    从业30多年,王丽华熟练掌握制作工艺技艺,同时尝试将萧山花边工艺与其他刺绣工艺相结合,2014年11月刺绣和花边融合的作品《荷韵》荣获了轻工部2014年中国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和2014年西溪湿地旅游品设计大赛金奖。
    创新题材 传承珠绣情
    2015年,王丽华也被认定为“萧山珠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遗忘珠绣工艺讲究斜进平出,王丽华在这个基础上又结合杭绣、苏绣等各地秀法,同时汲取了萧山花边的织造纹路,将平绣、凸绣、串绣、粒绣、竖珠绣、叠片绣等多种绣法不断成熟。
    作为刺绣的一个门类,珠绣同样是纯手工的工艺美术品,其市场价值正在逐渐引起关注。珠绣画要走得更远,秘诀在于不受传统题材的束缚,要敢于结合市场进行创新。王丽华正在做的,就是用创新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现在,王丽华建立了自己的珠绣工作室,带领着500名员工开始专门从事珠绣接单生意。但她并没有把珠绣埋没在批量生产的态势中,她自己开始潜心研究,不断开发珠绣艺术品。
    “创新珠绣画,最为关键的是题材的创新。”王丽华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珠子等材料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具有表现力,但传统的梅兰菊竹、松鹤等题材,市场需求却有所萎缩,必须结合当下进行一些题材的创新,才能符合年轻人的胃口。”
    去年年底,王丽华接受了一个传统的拜师礼,收了两名80后弟子。作为家族珠绣技艺的第四代传人,王丽华也了却了一个夙愿:家族的珠绣技艺终于有了传人,至少在她手上,珠绣技艺不再面临失传的风险。
    告别前,王丽华坐在绣花绷子前,捏起绣花针给我们表演了一番。绣花针一起一落间,一片用绿色玻璃管珠绣制的叶子,便栩栩如生地钉在绸布上,在灯光下闪耀着绿色的光芒。从顾阿大到王丽华,百年的传承看似只是一个家族小作坊的针线交织,实则是一部中国近代珠绣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