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传统村落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存,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情感、景观等众多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我国传统村落是各民族千百年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同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特色的自然村落形态。传统村落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意情感、民族气质和文化多样性。 城步苗族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汉初,随着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一支由江西经湖南宝庆迁入城步落籍。明初,朱元璋为了恢复发展经济,从受战争创伤较小的江西迁出大量人口至湖广地区,城步因大量苗民参与了元末农民大起义,人口损失较大,因而接受了大批江西移民。城步苗族原本都是板壁建筑结构,这批江西移民带来了砖木结构建筑技艺,城步现存的大批“徽式建筑”古村落,就是从明代开始建筑的。铺头、杉坊、丁界、清溪、大竹坪、羊石田等传统村落,保留下来大量明代建筑。铺头村是古代武冈、新宁、城步通往贵州、四川等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湘西南地区颇富盛名的商贾重镇,是一座千年古村落,至今保存下来60余座元明清各时期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简朴雅致,古色古香。正因为其历史文化价值较高,2016年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称号。 (二)景观艺术价值。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建筑风格,呈现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观美,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自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 城步苗族传统村落保存了两派不同艺术特色的民间建筑。一派是木质结构半边多层的吊脚楼。这种结构大多为四层重檐的杉木建筑,称为“干栏”、“架舍”或“巢居”。一般为“三柱五瓜”或“五柱七瓜”,多的为 “七柱十一瓜”。这种吊脚楼建筑设计精巧,横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间不用钉铆衔接,而以木榫相扣。一般为四层,最底层用于圈养禽畜,堆放柴草。中楼为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中间是堂屋,左侧是茶堂,右侧是住房。三楼是子女住房或客房,四楼是杂房。一般较为富有的苗家都会在中楼木柱上雕刻龙凤图案,横枋上雕刻龙头图案或“福禄寿禧”字样,栏杆上也拼花饰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苗族木工的高超技艺。上排、长兴、大寨、茶元、恒州、独树等苗寨,大量留存下来这种吊脚楼建筑群。 另一派是砖木结构的“徽式建筑”。这种建筑以四合院结构形式存世,一般以矩形、方形庭院四面建造房屋,房屋之间以走廊相连,外墙呈封闭式的“马头墙”,院内有小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成圆形、柳叶形图案。四合院的正屋最为重要,也最为讲究,六扇堂屋门的艺术性最高,上半部雕饰花窗,下半部为平板,中间隔板雕刻有福、禄、寿、禧文字,镂空窗户雕刻了“龙凤朝阳”、“鹿葺衔芝”、“喜上梅梢”、“蝙蝠送福”等图案,想象丰富,寓意深刻,雕技细腻,形象逼真,艺术价值很高。每座四合院都有“大槽门”,设计十分讲究,呈八字形,有三五级台阶,门额大方,对联工整,重檐翘角,端庄气派,门口还有石狮、石虎或麒麟镇守,展现了苗家人耕读传家习武的禀赋。 (三)经济社会价值。传统村落承载着乡情、宗亲和人缘等社会关系,是传承民族风俗、节庆的重要载体,内部结构在采光、通风、隔热、防寒、防潮、防水、防震、防虫、防盗等方面设计周到,蕴含着丰富的的营造理论,具有独特的旅游景观、文化创意和商业开发价值。苗族吊脚楼的底层设计为家禽家畜的圈羊之地,二楼三楼为人居之所,这正是苗族先民防潮、防水、防虫、防盗等安全理念的体现。苗族人民注重选址安寨居住习俗,依山傍水建寨,村前寨后栽植珍贵的榉木、水青岗、红豆杉、松木、枫树等树种为“风水树”、“神佑树”,水口密布、聚气纳财,使苗族村落成为一道内涵丰富的旅游景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