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民族交往 甘南州的人口密度较小,村与村之间距离比较远,兼之一些牧区放牧本身就不需要太多的协作,因此在当地村民与村民之间的交往相对于农区来说本身较少,而与甘南州之外的直接交往就相对更少。外源性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入驻,以资本和劳动分工迅速地将当地村庄与企业、村民与企业工作人员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企业内部汉藏员工和企业从业人员与当地藏族民众交往的民族交往与互动,在主体上表现为个体交往与群体交往,从性质上则表现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 (一)经济互动 经济互动是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上的往来,而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动则主要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动。经济交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互通有无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主要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争先恐后发展贸易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福利待遇的根本原因。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资本、技术、管理人员的外源性,就企业和当地各级群体之间的交往来说其本质就是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动,如矿产资源开发在采矿地的征地或者租地,都得付出对价并与当地政府、村委会和村民进行协商与谈判;又如夏河的加甘滩金矿,当地藏族村庄有80多人从事矿石运输,早子沟金矿的绿化队都是由当地藏族民众承包等。另外,各个企业所需的日常生活物资和绝大多数生产物资均由当地社会供给。因此,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企业的外源性根本特征和资源性企业在偏远地区纯藏区的入驻,使得汉藏民族接触、理解、分工合作、利益分配成为一种常态。 (二)文化互动 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民族交往,大致体现在语言和习俗两个方面。在民族交往过程中,语言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是一个交流的系统,是任何类型信息的象征符号。”[4]同时,在民族交往等因素的作用下,各种语言在不同民族间的使用也在不断变化和互相借鉴。无论在合作市的早子沟和玛曲的大水金矿,还是在碌曲的忠曲金矿和夏河冰华公司的加甘滩金矿,企业职工主要由外地汉族和当地藏族职工组成,语言不同是他们在工作与接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金矿企业进驻之前,当地藏族农牧民与甘南州之外的接触尤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接触较少,大部分藏族农牧民家庭除了家里有学生和外出打工的人会讲汉语之外,其余人尤其是家庭妇女几乎都不会讲普通话。但在金矿企业入驻之后,到矿上企业中工作的当地藏族职工逐步学会了汉语,而部分汉族职工也因为经常与藏族职工一起工作或者在与当地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一些藏语,久而久之互相了解了对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包括礼仪文化。因此,工作过程中汉藏语言的交汇与学习便成为十分自然且难免的事情。信念、实践、习惯、规范、神话、传说、故事、艺术以及工艺等都可以作为民族习俗的表现形式,[4]较为典型的是早子沟金矿和玛曲格萨尔黄金实业公司,只要有外地参访的来宾,矿上都会安排专人献上哈达,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之意。 (三)村企社区共建 时空的距离决定了企业与村庄之间社区的疏密程度,距离愈近,紧密度越高;距离越远,紧密度越低。具体来说就是入驻企业与周围村庄距离愈近,社区共建的程度、规模、密切度愈大,相反则村庄与企业之间联系较为松散,难以形成共同的生活圈和社区。如玛曲县格萨尔公司,其距离尼玛镇街道较远,企业驻地周围2千米无村庄,企业与当地牧民的直接生活圈子交集不多,未能形成较为紧密联系的企业与村庄共建社区。但格萨尔黄金实业公司内藏族职工较多,且企业中层以上正职管理人员均为当地藏族,故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汉藏民族共同工作、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内部小社区。夏河冰华公司加甘滩金矿从事矿上运输任务的都是藏族群众。其家距离矿区2千米左右,上工的时候开着车来运输矿石,中午下班开着车回家吃饭,晚上也是在下班之后开着矿车回家,与冰华公司之间属于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且吃住不在一起,与当地村民的主要交往还是分工合作的经济利益对价关系,并未形成紧密的共同生活的圈子和社区。反观早子沟金矿与当地村庄的社区紧密程度,确实证明了时空决定村企社区的紧密程度,早子沟金矿旁边500米内有黄可一合和道昂然村,早子沟金矿优先录用早子沟村村民,使得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汉藏职工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小社区。另外,早子沟金矿与两个自然村也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生活交际圈,如早子沟金矿成立了由总经理和早子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共同挂帅的“社区共建委员会”,设立了总经理与村支书、部落长老与分管副总、村民代表与中层管理之间三个不同层面的沟通机制,并聘请了德高望重的部落长老担任社区共建顾问。为共建村企社区,早子沟金矿每年向当地村民捐助163万元,用于村庄的教育、生活用水、医疗等设施的维护和改善;每年为村庄藏族群众发放过节福利,每遇浪山节、藏历新年、晒佛节,企业与当地村民则一同欢度,所需要的食品、鞭炮等节庆物资均由企业和村民共同出资;每当草原上支起帐篷,熊熊篝火燃烧,大锅里牛羊肉飘香之际,企业职工与村民一道喝着烈酒,唱着歌,围着篝火跳着锅庄舞,俨然一副民族交往的盛会;企业驻地藏族村庄人士的红白喜事,企业都会派代表道贺或者追悼,每当企业有篮球比赛、歌唱比赛等重大企业活动,矿上都会邀请村民参与。矿上与企业之间的密切互动,逐渐形成了深厚而浓重的礼仪文化交流,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密切交往的村企共建社区,加深了企业与藏族村庄的民族感情等等。 (四)企业与寺院互动 入乡随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迁徙文化中实现安居乐业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守则。藏族几乎全民信教,僧侣阶层是藏族群众十分尊敬的阶层。因此,凡到甘南州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投资者、管理者和工作者,都十分重视与当地寺院、活佛和僧侣阶层的交往。经实地调查无论是完全由私人资本控股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还是具有国有资本性质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与当地寺院、活佛和僧侣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积极参与寺院建设,给予寺院重大佛事活动支持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与行动,为此他们对寺院的重大佛事活动都会给予有力的支持。企业主要领导也常常到寺院拜见活佛,与活佛促膝谈心,听取活佛对于企业生产与当地村民交往的宝贵意见。而企业一旦发生矿难等安全生产事故,必请当地寺院的僧人为逝者念经超度。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相邻关系而产生一些权利方面的争执,也有一些员工外出时与当地村民产生一些琐碎纠纷,偶因处理不当也会演变成较大的对抗性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争议双方恭请活佛出面,听取活佛的理性劝导,争议双方就会放下对抗性情绪。互谅互让而达成协议。因此,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中企业与寺院互动、企业高管与僧侣阶层的交往,是甘南州矿产资源开发中民族互动关系的最大特色之一。 (五)族际通婚 自古以来,族际通婚是民族交往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促进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促进关系的融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来说,族际通婚规模的大小与民族居住格局的开放与否、文化层次的高低、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多寡密切相关。[5]两族成员之间的通婚愿望,是得到本族人群体的支持还是反对,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作体现两族关系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6]汉藏通婚,自唐蕃联姻以来就没有障碍,其中一点就是藏族与汉族在饮食文化上没有太多的禁忌差异,方便婚后共同生活,而且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要求人们做善事,表现在信仰上差别也不是很大。甘南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资源开发企业中汉族职工大多为外地人,不懂藏语者居多,但在工作的过程中互相接触,逐步学会了对方的语言,且由于爱情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好感,于是只要是企业内部有汉藏职工,则汉藏通婚必不可免,如玛曲格萨尔黄金实业公司汉藏员工结婚的夫妇就有十多对,早子沟金矿中也有汉藏职工恋爱结婚的。调研过程中,谈及对汉藏通婚的看法时,无论是汉族职工,还是藏族职工,抑或是藏族村民,持支持态度的较多。因此,矿产资源企业入驻甘南州,为汉藏通婚提供了条件,成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民族团结的最高形式。 总之,矿产资源企业的外源性特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为汉藏民族交流提供了媒介,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互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