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7万人,有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47种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8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357万人的51.2%,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州总面积中75%以上为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人口中70%以上居住在山区,贫困人口中70%以上为少数民族。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工作,专程来到大理。习总书记强调云南要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并明确要求把“着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同时,他强调指出“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团结,民族地区的重点是发展”,这为大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直以来,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巩固和保持了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高度重视 高位推进 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意见》等,提出“抓样板、带中间、强帮扶”的思路,实施“586”工程(五好八高、五通八有和六项重点工作的简称),每年打造50个示范区建设样板村,到2020年实现400个样板村和永建地区“五好、八高”;每年强帮扶400个自然村,到2015年,实现9个人口较少民族和周边结合部、县与县结合部地区1225个自然村“五通、八有”。 为扎实推进和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建设,大理州早行动、早部署,在云南省实现了“四个率先”,建立了“五大机制”,示范区建设走在了云南省前列。率先在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的意见》;率先召开了全州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率先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率先制定了示范区建设考核奖惩办法。 实施示范区建设以来,州委、州政府和全州各级各部门团结齐心、狠抓落实。截至2014年底,全州实现了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周边“结合部”20户以上自然村通路的目标,126个村实现了通安全饮用水、96个村建设了民族文化活动广场(室)等,道路硬化、农网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示范区建设使125745户50.29万各族群众受益。 突出重点 打造亮点 云南省示范区建设实施以来,大理州民族工作部门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打造亮点。2014年,全国首批挂牌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理州有7个村被列入,位居云南省第一。“十百千万工程”已经成为大理州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成为展示民族工作成就的窗口。 剑川县桑岭村隶属金华镇,全村人口1637人,其中,白族996人,回族645人,汉族96人,是剑川县典型的回、白、汉民族杂居村。桑岭村代代相传的回、白两族“议事”制度是大理民族团结示范典型。在桑岭,凡是涉及两族的事,无论是个人之间、家庭之间,还是民族之间,所有发生分歧、纠纷或矛盾的事情都要“议事”解决。 龙下登自然村隶属于大理州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委会,是以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在州民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积极进行村庄绿化、美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户等项目。如今龙下登村寨整体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旅游及相关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村已发展了小客栈27户,农家乐24家,从事旅游行业50户、400多人,成为继双廊之后洱海周边乡村旅游的一个新热点。 近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目标,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活动,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打造民族文化精品项目,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乡土民族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发展。 关迤社区属大理州大理市下关镇,有白族、彝族、回族、纳西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该社区以滨河公园为阵地,已建成450平方米的多功能民族活动广场,制作了“政策宣传篇”“创建篇”、“传承保护篇”、“成果篇”等民族文化宣传长廊;充分挖掘千年古井文化,以“古城龙尾关”“将军洞的故事”、“苍山会盟”等以及民族团结宣传标语为主题内容的墙体彩绘。 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位于巍山红河源岸边的下西莲花村,由于资源贫瘠,村里80%以上的青壮年男子常年在丽江、香格里拉等地从事核桃、中草药收购,收购之后运回巍山加工,再销售到沿海省份。“收过来、请进来、送上门、售出去”,西莲花走上了一体化循环发展的道路。同时,回族同胞雇请周边村寨彝族、汉族、白族等其他民族的同胞帮助加工铁核桃,不仅解决了周边民族的就业问题,在这过程中,各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郑家庄地处三营镇西南部,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村,全村共125户525人,居住着汉、藏、傈僳、彝等7个民族和1个摩梭人,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近年来,郑家庄村实施的“四心”工程在大理州颇具影响,党支部建设切实加强,社会管理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形成了“七个民族一个人”的大家庭,成为基层党建、生态文明、民族团结、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近几年,州委、州政府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推进示范区创建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加强示范区建设强帮扶,推进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加强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力度,加快实施“美丽乡村”、“一事一议”、“点亮大理”、“三清洁”等项目工程。 大理巍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去年,该县投入4677.8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155.4万元,县财政专项补助345万元,部门整合2103.65万元,重点实施村容村貌整治、产业扶持等项目,惠及6148户、22756人。制定了示范村、示范单位、示范户创建标准,建成了示范样板村1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3310户,挂牌命名了示范单位5个、和谐寺观5个。 政策倾斜 促进共同进步 2010年大理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中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大理五所中专学校、五所重点高中招收的8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杂费“四免”。 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是大理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的方针。截至2014年底,大理少数民族县处级干部、行政机关少数民族公务员、事业单位少数民族干部分别占56.1%、55.5%、48.6%;13个世居民族中有11个民族均有1名以上县处级干部,拉祜族、布朗族两个人口较少民族已有6名以上副科级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配备比例均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曾就读于大理州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的禹嘉华,是贫困山区特招傈僳族学生。在校期间,得益于大理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学生优惠政策,学校免除所有学杂费还每月补助150元的生活补贴和相关的物质补助。2004年毕业后,禹嘉华分配到德苴乡农业工作站,他始终感恩于政府这份资助与扶持,把自己所学用于当地水稻、玉米、高产创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等。走村下乡,脚步遍布村村落落,把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在自己脚下,带动当地农业科技发展,带领百姓科技致富。 干在前列 落到实处 干在前列,落到实处。大理州委、州政府在州、县各级部门选派干部驻新农村指导员和驻村蹲点扶贫人员,自2007年至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驻村民族干部,他们强有力的执行力,扑下身子做奉献的事迹感动了当地百姓,为大理州民族团结工作夯实了基础。 大理州民委的王建国就是其中一位。大理州民委常年挂钩的洱源西山乡是当时大理州不通油路的乡之一,民族、偏远、贫困、落后四位一体,条件极为艰苦。王建国到洱源县西山后,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深入西山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58个自然村,和西山村村组干部座谈交流、走访党员群众、召开村民座谈会,了解村情、知晓民意。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结合各村的情况作出了详细的规划和扶贫工作计划。为了多要点资金,王建国跑省民委、跑州和县各个部门,协调了500多万资金,为西山村委会18个自然村解决了通电、7个村解决了通路、9个村解决了通水和110多户群众解决了安居房的问题。 2011年4月3日大雨,正下乡的王建国遇到了“难事”,曾经受他多年资助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罗亮菊跟姐姐一起,冒大雨踏着泥泞走了3个多小时,把自家一头羊从村里拉到乡上非要送给王建国,以报多年资助之恩,但王建国没有要。当年,王建国被评为了大理州十大感动人物。在大理州像王建国这样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扎扎实实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服务百姓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和老百姓亲如一家的民族干部,他们在践行自身工作的同时,把党的民族工作精神带到村里,带进百姓家中,为大理州民族团结示范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片由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