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美国在菲律宾军事基地的历史、现状与前途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宫少朋 参加讨论

    位于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及其附属设施是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群,它们在美国的全球军事部署中占有特殊地位。目前美军对这些基地享有的使用权将于1991年9月结束。根据有关协议,美菲双方应在1990年9月以前,通过谈判就延长或中止使用这些基地作出最后决定。由于谈判的结果将对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军事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有关各方都对此予以密切关注。本文旨在从军事战略研究的角度对这些基地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并对其前途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历史概述
    美军在非律宾的军事基地群是随着美国在这个国家建立殖民统治而开始的。但当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重心是珍珠港,故在菲律宾基地的扩展速度并非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军在菲部队惨遭日军突袭,由于基地设备陈旧和麻痹大意几乎全军覆没。因此美国萌发了战后在菲大规模、多布点的基地建设计划。1947年3月14日,美国迫使刚刚独立的菲律宾签定了《美菲军事基地协定》,揭开了在菲扩建军事基地的序幕。
    这项协定的全名为《美利坚合众国和非律宾共和国关于军事基地的协定》,包括一个序言,29项条款,2个附件和6项重要换文。①协定称,为促进两国共同安全,菲律宾在“行使权力和主权中”给予美“免费”使用在菲基地的权利,有效期为99年,“以后经两国政府协议仍可延长”。
    协议允许美国军人在菲享受治外法权。美国基地司令官对营区内的一切犯罪均有司法管辖权。对于美国军人在营区外犯罪,如果双方都是美国军人,美军司令官享有全部司法管辖权,即使犯罪一方为美国军人,如无美军司令官的批准,菲法院无权送达民事或刑事传唤。对于美国招募的菲籍军人,与美国士兵享有同样的权利。
    协定的附件列举了23个基地、营地和军事设施供美军排他性使用,主要有: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奥朗加波海军保留地,克拉克空军基地,圣斐南多波罗呷的华莱士空军营地,圣米格尔海军通讯总站,库比岬海军航空兵基地,开帕斯海军雷达站,碧瑶城的海约翰空军营地和海军保留地,苏禄群岛的塔韦塔韦海军基地,三描岛海军基地,巴拉望岛的洛兰海军营地,巴坦岛马里维尔斯军事保留地等。协定还规定,美军可以使用某些菲律宾军队的军事设施,如马尼拉湾的甲米地海军基地等。这样,整个菲律宾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几乎遍布了美国的军事基地。
    《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签字后,同年3月21日双方又签署了《美菲军事援助协定》,规定美国向菲武装部队“无偿”提供武器装备,但除消耗品外,武器装备的所有权属于美国,②同时,还在菲设立美国军事顾问团。
    两个协定使美在菲基地的法律地位得到巩固,扩建工作也随之开展起来。然而,真正的大规模扩建是在50年代初期进行的。
    1949年,新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使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美国感到极度恐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兵进占中国的台湾省,并根据国防部长雷德福的“周边战略”,在西太平洋部署了一系列军事基地。新的军事部署以日本、南朝鲜、台湾和菲律宾为“第一防卫弧”,以日本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为“第二防卫弧”,企图通过层式部署,变太平洋为“美国湖”。在这一军事布局中,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954年,正是以这些基地为核心,美国拉拢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8国建立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简称“东南亚条约组织”)。越南战争爆发后,这些基地又成为侵越美军最重要的通讯、供给和医疗保障中心。然而,自6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菲律宾人民反美运动的发展,使得美军在菲律宾军事基地的作用和机能出现了转变。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关岛宣布,尽管美国今后仍将遵守其所“承担的全部条约义务”,在亚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美国的亚洲盟国应当更多地承担自己的防务责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上海公报》,标志着美国改变了长期推行的对华“遏制沙政策。美国承诺将逐步从台湾撤出其全部武装力量。在这同时菲律宾人民反美斗争又有新的发展。因此在越南战争结束后,人们对美在菲军事基地的作用提出了异议,美国部分地放弃了它在菲的某些基地。
    但是,国际政治的现实是复杂的。正当美国在亚洲有所收缩的同时,另一个超级大国加紧了在远东的扩张。越南地区霸权主义者在苏联的支持下大举入侵柬埔寨,不仅使高棉人民的民族生存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也威胁到东南亚各国的安全。不久,根据越苏之间签定的、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条约”,苏联海空军事力量进驻金兰湾和其它越南军事基地,从而改变了西南太平洋的战略格局。以图—16中远程轰炸机的战斗半径计算,“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和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都处在苏联武装力量的威胁之下。正是在这种新情况下,美在菲军事基地的重要性又突出出来了。
    二、美在菲军事基地的作用与现状
    在新的战略格局中,美在非军事基地是美在西南太平洋对抗苏联的核心阵地。根据美方有关文件,这些基地的“新使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支援美军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行动。包括在和平时期保护美国及其盟国在西南太平洋空路、海路的安全;在战时向这一地区“投掷”军事力量;以及必要时摧毁苏军在金兰湾等地的海空力量。
    (2)支援美军在东北亚的军事行动。美军方认为,从勘察加半岛起飞,作战半径为1000海里的苏联轰炸机将在战时能切断地处太平洋北部,由美国本土通住东北亚的“大环形路”,因此,美军的作战物资将主要通过距苏2500海里的太平洋南部水路先运抵菲律宾,然后折道北上。此外,如果美军被迫从东北亚撤退,美在菲军事基地还可作为“后援支撑体系”,帮助美军展开反攻。
    (3)支援美军在印度洋及波斯湾的军事行动。在平时,保证美军从太平洋通往迪戈加西亚的海路和空路畅通,在战时,切断苏军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运输线。①
    通过评估,美国军方人士认为,目前美在非的军事设施大体可以完成上述任务。
    经过多年扩建和发展,目前美国在菲的军事基地及附属设施主要有:苏比克海军基地,库比岬海军航空兵基地,克拉克空军基地,华莱士空军基地,海约翰空军营地,开帕斯无线电发射站;圣米格尔海军通讯总站。这些基地各自的作用及基础设施状况大致如下:
    (一)苏比克海军基地:
    现为美海军第七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下辖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每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由一艘航空母舰,5至6艘水面舰只及数条潜水艇组成)。基地主干建筑由奥兰坡港和甘马岩岬海军仓库组成,加上与该基地相连的库比岬海军航空兵基地,占地62000英亩。从基地面积说,它是美军在本土和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奥兰坡港有三条停泊堤,总长度超过2000米。港区水深25—50米,这足以使美国最大的航空母舰进出停泊自如。基地平时驻有9000海军官兵和560名美籍文职人员,其中3500—4000人居于陆上营地,其余生活在船舰上。另外,基地还雇佣23000名菲籍工人。
    平时,基地主要用于提供补给和维修船舰,具体说包括:
    (1)支援美在印度洋特混舰队的行动。1979年至1981年,在印度洋北层先后发生苏军侵略阿富汗和伊朗扣留美驻伊使馆工作人员的事件美海军曾两次组织待混舰队驶往印度洋,全部的后勤保障都由苏比克墓地承担。
    (2)甘马岩岬仓库的物资库总容积为175万立方英尺,每月发放18万个不同品种,价值1350万的物资。基地的油料部门长期储备1.1亿加仑的汽油、柴油和其它燃料,有22条油轮专门从事燃料配给。基地弹药库总容积为380万立方英尺,存放着价值3亿关元的弹药。
    (3)基地拥有成套船舶维修设备,车间建筑空间约为80万立方英尺。4个干船坞同时使用可一次容纳总重量为5.4万吨的新舰,越南战争期间曾有同时在船坞和港区维修110条船舶的记录。第七舰队60%的船舰由苏比克基地维修。
    (4)基地内有一所200张床位的医疗中心,战时可迅速提高收员率。
    (二)库比岬海军航空兵基地:
    该机场紧靠苏比克基地,可停放飞机200架。每月在机场起降的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飞机达17000架次,运送兵员3500人次,物资800吨。
    该机场是P—3猎户星座反潜机的基地。P—3机巡航半径为1000海里,空中不着陆飞行时间最长可达7个小时,目前经常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作例行巡逻。基地还有数十架A—4天鹰式轻型轰炸讥,可配合P—3机遂行反潜任务。部分舰载飞机在转移到他舰时,也在机场作短暂停留。
    基地平时驻军900人,战时可屯兵4200人,甚至更多。
    (三)克拉克空军基地;
    现为美空军第十三航空总队司令部所在地,位于苏比克基地以北66公里,之间有输油管相连。第十三航空总队所属第三战斗截击机联队长期驻守此基地。该联队至少拥有48架F—4鬼怪式战斗机,还有12架用于训练的F—5E虎鲨式战斗机。第374战术运输机联队也驻扎在该基地,该联队拥有16架C—130大型运输机。另外,平时还有75—90架海军舰载飞机也驻扎在该基地,一旦需要可立即登舰执行任务。克拉克空军基地占地131000英亩,但只有8%,也就是9000英亩用于跑道、指挥塔台等设施,所以目前从实用面积上说已不是美军最大的军事基地。机场内平时驻兵7700名,还有600名文职人员。
    克拉克基地遂行的主要任务有:
    (1)第十三航空总队司令部受命承担空军西南太平洋行动的指挥、通讯、行政理和后勤保障,必要时,这项任务的范围扩展到印度洋地区。驻扎在该基地的美军第161通讯团担负着卫星通讯、电子干扰、情报收集等多项任务,是美军在西南太平洋的通讯中枢,并具有全球通讯能力。
    (2)第三战术截击机联队长期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以应付出现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紧急情况。机场地勤人员担负着可随时保障800架飞机起降和驻留的任务,还要承担向中东地区转场飞机的加油工作。整个基地与美在日本的间座基地、在冲绳的富特马基地和关岛的艾迪逊基地构成了美空军在西太平的运输基地网。
    (3)在危机发生时,该基地是本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基地设有容积为20万立方英尺的弹药库;150万立方英尺的物资库和同等大小的露天货场。还有一座容积为2500万加仑的油库。机场跑道可起降美军最大的C—5银河式运输机,该机一次可载运两辆M—1坦克,或五辆M—113装甲运兵车,或3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4)根据《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美空军享有在乌鸦河谷进行轰炸训练和空中格斗训练的权利。该河谷长约20公里,宽约13公里。美空军认为,在该河谷进行训练对飞行员适应本地区气候地理条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华莱士空军基地:
    该基地占地454英亩,主要担负空中指挥和情报收集工作。基地内设有超地平线雷达,专门用以监视南(中国)海海上交通情况。基地还可发射无人驾驶飞机。
    (五)开帕斯无线电发射站:
    负责太平洋区域的船舰通讯联络,向海军提供通讯和指挥支援,亦通过传真广播和其它措施参与搜索与营救任务。站内的雷达还担负搜索入侵飞机的任务。
    (六)海约翰空军营地:
    地处菲旅游盛地碧瑶城。用于美军官兵的疗养娱乐。美国之音在这里设有转播台,对象为本地区各国。
    (七)圣米格尔海军通讯总站:
    工作人员550名,负责接收、播发和中转各类军用公文。高频最大发射覆盖半径为2500公里,低频传输能力可直达在本区域水下航行的美军潜艇。有地面站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空的通讯卫星相连,与美军在日本和南朝鲜的卫星地面站共同构成联接夏威夷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三个“节点”。
    (八)其它附属设施:
    美军在菲目前尚有其它军用设施,如奥当纳尔兵营,圣丽塔山通讯站,卡布姚山微波通讯站等。④
    综上所述,根据《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建立起来的美军基地群是一个地处菲律宾、但又不受菲律宾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由此引起菲律宾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抗是不可避免的。
    三、美菲关于军事基地的矛盾
    自50年代以来,菲律宾人民反对美国军事基地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逐渐影响到一些具有民族意识的上层人士,使菲美两国政府在军事基地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主权问题
    尽管《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的序言曾指出,美军使用在菲军事基地是菲政府在“行使权力和主权中”给予的,但协定中没有专门规定基地所有权的条款,美国曾借此来否认菲对基地的主权权利。1953年,美司法部长赫伯特•布劳尔内公开宣称,基地的主权归美国所有。
    布劳尔内的谈话激起了菲律宾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参议员克拉若•雷克图指出,如果菲对基地不享有主权的话,她就无资格与美订立基地协定。雷克图强调,《美菲军事基地协定》与菲律宾获得独立时于1946年7月4日订立的《美非间一般关系条约》严重不特。后者明确规定,美国同意放弃对菲律宾“领土和人民目前存在着的和行使中的一切占有权、监督权、司法管辖权、控制权或主权”,但前者却赋与美军以司法裁判权。所以,《美非军事基地协定》应当废除,至少也应作重大修改。⑥1956年,菲律宾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美国被迫承认,“菲律宾政府的主权遍及基地的土地”。
    矛盾的焦点随后移到基地协定的期限和美军享受的治外法权方面。1959年,菲外交部长塞拉诺与美驻菲大使原则上达成协议,同意将军事基地协定的有效期从原定的99年缩短为自1947年起算的55年,但需双方通过新协议来加以确定。1966平,为了拉拢盟国支持美国所进行的越南战争,美国与菲律宾正式签订协议,同意按1959年所制定的原则将美对基地的使用权缩短为自1966年起的25年。协议规定,如果双方在1990年9月以前未就延长或修改军事基地协定作出最后决定,美对基地的使用权将于1991年9月终止。
    基地管辖权和司法裁判权问题是菲美双方争论时间最长,至今尚未完全解决的间题。1965年,多次发生由美国军人打死打伤菲律宾群众而引发的反美示威,美国政府同意将原美基地司令官所享有的司法管辖权限于“在值勤中犯案”的美国军人,但判定某个犯罪的美国军人是否是在值勤其权力仍属美国基地司令官。
    1979年1月,在历经三年的曲折谈判之后,美菲双方就部分修改基地协定达成协议,主要内容有:(1)今后各基地对外称菲律宾武装部队基地,悬挂菲律宾国旗,在基地设菲律宾司令官,作为基地名义上的最高首长,而美军设立设施司令官,负责基地日常工作;(2)将苏比克基地和克拉克基地中非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土地交由菲司令官控制,但菲司令官无权监督美军的“军事活动”,(3)今后每5年由两国政府对基地协定进行一次复审。在谈判中菲政府放弃了原来提出的在基地区恢复菲律宾全部司法管辖权的要求,因此,新设的菲律宾基地司令官实际上是空有其名。
    在1983年菲美举行的第一次复审会上,美方作出“让步”,允许菲基地司令官“巡视非机密区域”,但在司法管辖权问题上仍坚持原来的主张。1988年的第二次复审会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二)所谓“共同安全”问题
    《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在条文上规定,美在菲设立军事基地是为了维护两国的“共同安全”;菲律宾各界人士对此提出怀疑。他们指出,菲律宾与邻国没有陆上边界,又距当今世界政治中的“热点”相对较远,本身处于比较安全的环境中。正是由于美国在菲律宾设立了军事基地,才使菲的安全受到威胁。因为大量美国武装部队驻扎在菲律宾境内,就使美随时使用武力干涉菲内政成为可能。美在菲设立军事基地,就使与美争霸的国家把矛头对准了菲律宾。可见《美菲军事基地协定》不仅不能维护菲律宾的“安全”,反而造成了对菲律宾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国际反核运动日益高涨,菲律宾人民反对核竞赛的强烈愿望,对政府产生了影响。科拉松•阿基诺政府表示,菲律宾坚决反对在其领土上生产、储存核武器,对美军基地也是一样,菲律宾要求美保证不在菲设置、储存核武器,但美拒绝作出这种保证。在1988年第二次复审会上,美同意不在菲“领土”上设置和储存核武器,而对停泊在菲的舰船上是否载有核武器间题,继续采取“既不肯定,亦不否认”的立场。
    苏美在西南太平洋的对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菲美关于基地问题的矛盾。苏联一直宣称,金兰湾只不过是苏联海军的一个“后勤基地”,对本地区的任何力量不构成威胁。美国则利用卫星照片等资料证明,苏联的宣传旨在欺骗世界舆论。1988年,苏联万面宣布,如果美国同意从菲律宾撤除其军事基地,苏就将从金兰湾撤出其军事力量。对此,美方反驳说既然苏认为金兰湾只是一个“后勤基地”,那么它提出的要求就是“不对称的”,因而也是不能接受的。对于苏美的相互指责,菲政府未作过多评论。1989年6月,苏联副外长沃龙佐夫告诉正在莫斯科访问的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由于美军在菲的存在,苏联的洲际核导弹正瞄准着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消息传出,在菲政界引起不小的冲击,增强了要求美军撤离的呼声,对阿基诺政府形成了一股压力。
    (三)“租金”问题
    根据《美菲军事基地协定》,美军对菲律宾军事基地的使用是“无偿”的。但按照《美菲军事援助协定》,美国又应当“自愿地”向菲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美从未承认这些援助是偿付使用基地的“租金”,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菲认为这是美对使用基地的一种“补偿”,许多观察家则干脆把这种“补偿”称为“租金”。目前,这一间题是非美有关基地矛盾的关键。
    据美国方面公布的数字,从1947年至1986年,美向菲提供的军援为27亿美元,各类经援达37亿美元。⑥然而,菲律宾反驳说,与美为使用其它国家军事基地而付的租金相比,菲所得的“补偿”实在太少。以70年代末为例,美国每年为使用在西班牙、土耳其的基地要付给西班牙2.4亿美元,付给土耳其2.5亿美元。而菲律宾基地面积大、布点多,每年却只能得到数千万美元。显然,这是极不相称的。
    1979年,美菲双方经过反复谈判达成协议,美同意在1979—1983年这5年间向菲提供总数为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和贷款。尽管这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距菲最初提出的10亿美元还相差甚远。在1983年举行的第一次基地协定复审谈判中,菲律宾要求美在1984—1988年间向菲提供15亿美元的补偿。经过讨价还价,美最后答应在5年期间提供9亿美元。1988年。菲美举行第二次复审谈判。菲方提出,在《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到期前的最后两年中,美方提供的各类援助总数应不少于12亿美元。这一要求被美国当场拒绝。最后美答应在使用基地的最后两年中每年向菲提供4.81亿美元的援助。
    四、美国可能的选择
    按现有协定规定1991年9月以后美国不能继续使用在菲基地,它的全球军事部署必须作出重大调整。早在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就组织过专门班子研究可能选择的方案。
    1986年2月,以阿尔温•鲍文为首的专家小组受白宫委托向美国国会外交与国防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菲律宾基地:美国重新部署的选择》的报告,就转移在菲美军基地问题提出了三种可能的选择方案:
    (1)将目前在菲的军事基地转移到美军在冲绳、关岛和夏威夷的基地;
    (2)扩建美军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或关岛的军事基地以重新部署美军;
    (3)在南(中国)海寻找新的东道主,建立新基地。
    第一种方案的基本设想是将苏比克海军基地的舰只维修设施大部分移往日本的冲绳,其余迁至夏威夷;克拉克空军基地的截击机和运输机联队调往关岛。该方案的优点是省钱省时。美军撤离菲律宾将使美国的“第一防卫弧”与“第二防卫弧”合二为一,打乱了美军在太平洋军事部署的总体计划,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及关国遇到“政治上的困难”,美国的“既不肯定,亦不否认”核军事政策在日本反核运动中将会更被动。
    第二种方案是将海空军基地移往密克罗尼西亚的贝劳群岛,或者是贝劳以北的关岛。报告认为,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政治上”可行。关岛是美国的海外领地,在该岛扩建基地自然不会遇到反对势力。而贝劳原是美国的托管领土,根据美国与贝劳签定的《自由互助协定》,美在贝劳获得自治权后还享有在该地建军事基地的权利。但是这一方案花钱太多,要新建和扩建各种设施,而且由于岛上人口少,建设所需的劳动力也需要从海外引进。
    第三种方案是在南(中国)海建立新基地。报告指出,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省都有一些现成的基地可以使用。报告甚至提出试探台湾作为东道主的可能性。报告认为,台北当局可能极为渴望美海空军重返台湾,但美国这样做,就要冒与中国关系彻底破裂、打乱整个西太平洋战略格局的风险。所以,把基地迁至台湾并非理想的选择。
    第三种方案唯一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在新加坡。新加坡反对美国势力退出东南亚,公开表示欢迎美军在新设立军事基地。但是,存在的问题不能忽略。新加坡国土狭小,要想在那里建立与苏比克和克拉克基地相媲美的基地是不可能的。使用新加坡的基地,租金肯定会很高。
    鲍文报告在分析各种方案之后,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建议。其实,报告中所暗示的最佳选择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继续保住美军使用菲军事基地的权利是各种选择中最优的方案。
    五、美在菲基地的前途
    在难以找到理想的替代基地的情况下,
    美国似已下决心尽一切可能在1991年9月后继续留在非律宾。1989年11月菲总统科拉松•阿基诺访美时,美总统布什几乎是直言不讳地向非提出了这一要求。
    美国能否继续留在菲律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中,要想肯定地作出回答显然是强人所难的。1989年12月,菲津宾再度发生“兵变”,阿基诺政府宣布无限期地推迟原订于当月举行的菲美关于军事基地协定的谈判,这使美在菲基地约前途更加扑朔迷离。然而,通过上述对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分析,我们仍能对问题的前景作下述三种预测:
    (一)美利用菲目前的经济困难,压菲延长基地协定。
    自阿基诺政府成立以来,虽经多方努力,菲经济上困准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扭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关闭美国基地,就断绝了美援的来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另外,如果关闭基地,美雇佣的7万菲籍工人将失业,连同家属及其它间接为美军服务的行业,面临生活威胁的人数可能高达几十万这将形成一股对阿基诺政府不利的力量。特别是,菲律宾军队是一支依靠美援装备起来的部队,一旦军援停止,其对政府的离心倾向会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菲政府的首要意图可能是通过谈判提高对美要价,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军事援助。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于1989年11月向国会提出,在1990年度,也就是目前军事基地协定执行的最后一年,向菲提供5.29亿美元的援助,这比原定的4.81亿美元提高了约10%,其用意显然是以援助为诱饵,压菲同意在不更改目前基地协定实质的情况下,使美军继续留在非律宾。然而,布什的建议遭到美国国会的否决。美菲之间究竟能否取得妥协目前还难以断定。
    (二)美国通过军事干预或策动政变推翻现政府,扶植新政权以延长基地协定。
    在1989年12月菲律宾“兵变,中,布什应菲政府的请求下令驻非美军参与回击叛军对平息兵变起了一定的作用。美军的行动一方面增加了布什政府在未来基地谈判中的筹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对在菲美军的疑虑,揣测美是否会在菲美谈判破裂,或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动用驻菲武装力量进行干预,或支持反对派力量发动政变,使美军在较优惠的条件下继续留在菲律宾。考虑到关以往在其他国家的一些先例,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刘一个主权国家进行军事干预或策动政变在国际上将遭到谴责,甚至引起难以预料的结果。
    (三)菲美达成妥协,签定新协议,保持美在菲的军事存在。
    菲律宾外交部一长曼格拉普斯已经宣布,目前的《美菲军事基地协定》到1991年9月期满后将不再延期。然而,这并不排除菲美双方在新协议的基础上保留美在菲的军事基地。通过谈判签订新的协议,比如菲可妥求美为使用基地正式交纳租金,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菲律宾国内的反美情绪。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长期推迟举行谈判,修政原定1990年9月以前达成协议的期限,使基地问题暂时再拖一段时间。
    在认定除保留在菲基地而无其它理想选择的前提下,美将会同意提高援菲的数额,但亦要求菲在新协议中从实质上继续保留美军目前在菲享有的某些特权。从目前的形势看,双方在新协议基础上达成妥协的可能性较大,当然整个谈判过程将是起伏、曲折的,还要考虑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注释:
    ①②《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432-457页、458-464页.
    ③James Gregor and Virgilio Aganon:The Philippine Bases-U.S. Security an Risk,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Washington D.C. U.S.A.1987.P.49
    ④同③,PP.34-41.另见刘民修等:《C3I系统萃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203-210页。
    ⑤Teddoro A. Agoncillo: A short 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 Philippine Graphic Arts, Inc, 1975, PP.289-291
    ⑥Asian Survey,Vol.XXIX, NO.Feb, 1980, PP.162-163.
    ⑦David Hegarty:U.S.Bases in the Philippines:Redeployment Option,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