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综述(1979——2009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国蒙古学信息网 李春梅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上活动在北方地区的各个民族的发祥、迁徙、成长、壮大、建立政权、与周边政权和民族的交往、衰亡的历史,总结其发展规律,以期对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起的历史作用、所处的历史地位予以科学的回答。
    自古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有几十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发源、成长、壮大、南下中原内地,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研究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方面,内蒙古史学界占有地理优势、考古发掘优势、语言优势,甚至资料优势,民族史和地方史之间有着良好的互相结合的条件。作为社会科学研究重要基地的内蒙古社科院,自1979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为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值得称道的成绩。学者们的辛勤耕耘,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学术界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由于工作重心、专业人才以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历史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起步,没有专业工作者从事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研究机构亦不存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一些在教学、科研方面造诣甚高的教师、学者,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院校相继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支援文化建设。他们中间的一些学者,成为内蒙古从事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带头人。随着内蒙古历史语文研究所等专门从事民族语言、历史、文学等方面研究机构的设置,一些有志者开始涉足古代北方民族史领域,许多蒙古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学者、专家成长起来,队伍不断壮大,虽经坎坷,却依然奋进不衰。至今,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由多民族学者组成的研究群体,研究范围拓展到古代北方各个民族,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有独见解的专著、丛书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
    综合性研究
    古代北方各族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当属由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前身)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的部分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古代北方各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此书在当时民族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先后共发行109400册。1979年1月再版时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
    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历史的著作,其内容基本包括了历史上活动在今天中国北方地区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全书在宏观上把握了中国古代北方的历史是由活动在这个地区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条主线,肯定了各民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史料取舍精练,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因此,这部著作可以使读者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对教学、科研和普及民族历史知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稍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蒙古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整体研究与地区重点学科研究互相补充、突出特点、协调发展的重要成果。作为《内蒙古地区开发史研究》之一的由舒振邦、何天明、张贵等著《瀚海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就古代北方各个民族对内蒙古地区的开发、治理以及人口变迁、军事方略等做了系列研究。
    孟广耀、王龙耿在《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第二章“历史”人口状况中,运用历史人口学、民族学等研究手段,整理出关于内蒙古古代历史上北方各族以及汉族的人口情况。对有代表性的民族的人口,如鬼方人口、匈奴人口、乌桓人口、鲜卑人口、蒙古族人口以及各民族人口的总数进行了细致的推算。这一成果,填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空白,为今后北方各族人口的研究打下基础。
    除上述外,布赫等主编的《内蒙古大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设有比较全面的古代北方民族史条目。内蒙古社科院有关方面的学者参加了撰写。这部辞典可使读者对活动在内蒙古古代历史上的北方民族有初步了解。乔吉、晓克、何天明等还参加了《蒙古学百科全书》(古代史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的撰写,涉及大量的古代北方民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各辞条集权威性、综合性、可读性于一体。
    岩画是古代不同民族在大地上留下的奇迹,记述着他们的忧伤与欢乐、希望和梦想,内容丰富、神奇、奥秘。冯军胜与斑澜合著的《阴山岩画文化艺术论》(远方出版社1999年),对阴山岩画图象做全面阐释的基础上,充分论述了岩画与人类文化的内在联系。盖山林先生评价此书是:“还原并重建了岩画和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原始宗教、原始思维、美学等多学科在古代文化中的原初联系,用多学科的知识破释了远古文化中的特有符号——岩画。”
    晓克主编的《北方民族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有蒙、汉两种文字。该书汇集了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部分史学者对北方民族史及蒙古族历史研究的成果。
    乔吉、马永真主编的《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分为《内蒙古古塔》、《内蒙古古城》、《内蒙古寺庙》、《内蒙古清真寺》、《内蒙古奇景》、《草原明珠》、《蒙古包文化》、《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民俗风情》、《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10册。该丛书以内蒙古地区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这一历史特色为主,真实地呈现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丛书以可信的历史资料为凭据,涉猎中外游记、考古方面的众多文献,并佐之以实地调查、民间采风,从而使之成为融历史真实性与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旅游文化读物。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和灵魂。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保护草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在探讨草原文化历史作用和深厚内涵时,适时地对内蒙古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创造进行梳理、整合。晓克等编《文化内蒙古》(全三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全面展现了作为草原文化重要承载地——内蒙古的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华网、中国新书发布网对该书给予了特别关注。晓克主编《草原文化史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是“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中的重要史论著作。详细论述了生活在草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所创造的文化类型——草原文化,内容丰富、论证严谨,充分体现了数千年间、中国最广大区域、众多古代民族所创造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论文形式综合探讨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成果有:吴金《北方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涉及与民族关系密切的“北方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几个有关的概念问题”,认为“生产生活的特殊环境决定着北方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特点”,指出“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南方、中原和北方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何天明《关于评价古代北方民族政权中历史人物的若干问题》(张志立、王宏刚主编《东北亚历史与文化》,辽沈书社1991年12月),提出研究北方民族政权中的历史人物,不应有“偏见”,而应从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历史地加以评价。对帝王以外的各级统治阶层人物,要据“政绩”刻画其本来面貌,要把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作为总目标。以上二文是民族理论研究成果。
    舒振邦《胡服骑射与我国北方民族的贡献》(《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对北方民族胡服与骑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晓克《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光明日报》2004年11月16日),论述了北方草原的先民们创造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流、融合、汇聚,赋予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对该文全文转载。何天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政治创新与贡献》(《光明日报》2005年9月27日),作者以具有代表性民族的政权建设揭示北方游牧民族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精神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政治文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重要内涵》(《阴山学刊》2005年第4期) 通过对古代北方民族中有代表性民族的政治文明内涵及形成过程的审视,指出许多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等为我们今天促进民族团结,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兹参考和借鉴的重要经验。
    此外,考古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崔璿《秦汉广衍故城及其附近的墓葬》(《文物》1977年第5期);《内蒙古包头市阿善遗址发掘简报》(与他人合作,《考古》1984年第2期);《内蒙古中南部考古文化序列与年代试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198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内蒙古清水河白泥窑子点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河套地区东周以前含袋足器诸器群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1989年);《朱开沟遗址陶器试析》(《考古》1991年第4期)。《对内蒙古中南部一些考古问题的考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崔树华《清水河县白泥窖子遗址A点发掘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
    马耀圻:《建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发现》,《内蒙古日报》1961年7月25日;《西拉沐伦河三种原始文化及相关问题》,辑入《北方民族史论丛》(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内蒙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试论内蒙古赤峰市及辽宁省西部新石器时代的相关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吉发习:《内蒙古托克托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第6期;《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遗址》,与马耀圻合作,《考古》1979第4期;《阴山岩画"天神像"年代刍议》,《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嘎仙洞调查补记》,《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族别史研究
    一、关于匈奴史研究
    1979年 9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洪用斌与他人合著《昭君与昭君墓》,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昭君和昭君墓的历史,肯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舒振邦《“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考异》(《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详细论述了匈奴先祖荤粥、猃狁与夏后氏的关系,认为他们不是谁是谁的苗裔,而是彼此互相杂处、并存,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血缘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问题。何天明《两汉北方重要建制“度辽将军”探讨》(《北方文物》1988年第3期)、《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探讨》(《北方文物》1990年第4期)、《试探内蒙古东汉时期的行政建置》(《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对设置在北方地区的军政机构的职官铨选、罢免及在解决北方民族事物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匈奴创建政权若干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对匈奴政权始自冒顿單于提出了质疑,认为头曼單于时期已经建立了政权,较以前认定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代人。李春梅《匈奴政权中的“二十四长”和“四角”、“ 六角”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论匈奴族文化中的宗法特征》(《论草原文化》第四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匈奴政权左贤王若干问题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1万字)、《从匈奴世袭制看匈奴的政治文明》(2008年8月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获奖论文)等就匈奴政权的有关问题做了系列探索和分析,针对传统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提出了新观点。
    二、关于东胡、乌桓、鲜卑族历史的研究
    吉发习、丁学云《护乌桓校尉及其他》(《实践》1979年第8期),利用考古及文献资料对护乌校尉的设置、作用等作了有益的探讨。何天明《两汉皇朝解决北方民族事务的统制机构——“护乌桓校尉”》(《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乌桓族社会经济及其南徙》(《前沿》1994年第3期)、《北都盛乐与拓跋鲜卑的代政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内蒙古汉末魏晋时期若干问题探讨》(《北方文物》1997年第1期)、《试论鲜卑族的迁徙及其社会进步》(《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3期,深入探讨和论证了乌桓、鲜卑等民族的有关重要问题。《东胡到鲜卑檀石槐时期的政权演变》(《阴山学刊》2008年第3期),认为东胡族已经建立了与匈奴对峙的政权,这是鲜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突破。
    三、关于契丹族、奚族史的研究
    契丹族及其建立的辽朝政权,对老哈河、西拉木伦河以及内蒙古中、西部的开发建设,都做出了辉煌的历史功绩。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史学者对契丹族史的研究倾注了特别精力。专著首推何天明《辽代政权机构史稿》(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作者针对辽代北面朝官和南面朝官以及地方官中许多引人注目的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和分析,填补了辽朝政权机构中职官研究的诸多空白。另,何天明译《大契丹国——〈辽代社会史研究〉》(2007年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辽代社会史研究》是日本学者岛田正郎先生撰写的研究契丹、辽代历史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首版于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作者在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以后再版了此书。受到包括日本史学界的世界各国契丹、辽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汉译本的出版有助于我国研究界更为全面地了解岛田正郎的学术观点,促进契丹史、辽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术论文有:孟广耀《论耶律楚材的佛教思想——兼释他的“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济世方针》(《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系统探讨了这个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宗教思想,进而刻画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契丹族历史人物;《打草谷辨》(《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3期),对契丹族军队进入燕云地区以后的军需粮草来源的方式作了考论;《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年代考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在对阿保机称帝的年代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上作了考证。
    有关契丹族、辽朝的政治制度、官制以及政权机构,何天明结合唐、五代、宋的职官制度,多以比较的手法,先后发表了《辽代北面朝官中的汉官探讨》(《辽金契丹女真研究》1989年第1期)《辽代大丞相刍议》(《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1990年第1期)、《辽代西南面招讨司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辽代翰林院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辽代南面官探讨》(《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第2期)、《辽代中书省若干问题探讨》(《内蒙古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试论辽朝政权机构的特点和渊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试探辽代的北面朝官》(《北方民族文化》1992年7月)、《辽代契丹北枢密院的设立、职官设置及其特色》(《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3期)、《试探契丹北枢密院的职能及历史作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辽代北宰相府的设立及职官设置探讨》(《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5期)、《试探辽代北宰相府的职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辽太祖析分迭剌部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辽代北、南大王院及其驻牧地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辽代汉人枢密院探讨》(《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5期)、《辽代南宰相府探讨》(《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4期)、《试探辽代北、南大王院的职掌》(《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辽代夷离毕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辽代夷离毕再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辽代北面部族官探讨》(载《北方民族史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辽代契丹南枢密院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辽代宣徽北、南院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辽代大于越府探讨》(《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等一系列文章,在国内辽代职官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何天明《论辽政权接管燕云的必然性及历史作用》(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4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对契丹族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主人公地位予以肯定。《辽代年号钱刍议》(《内蒙古金融研究》1999年增刊第1期),从对辽代年号钱的铸造型制、质地的研究探讨有关历史问题;《从边境铜镜交易看辽代铁钱与钱币铸造》(《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2002年第2期),对“辽代铸币数量很少”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思路;《试探以“贤”著称的契丹皇族成员耶律宗政》(《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第2期),从耶律宗政平凡一生的不同角度反映作为契丹皇族成员所难得的品德和才学;《澶渊议和与王继忠》(《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肯定了王继忠以牵线人的身份置身两朝之间,在促成澶渊之盟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有《试论辽末能吏贾师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辽代群牧制度源流考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等,从辽代的社会生活、历史人物等各方面着手分析、认识契丹民族。
    奚族从唐代以来即为我国北方重要民族之一。因史料缺漏、谬误甚多,又十分零散,研究界涉足者甚少,国内研究界问津者也只寥寥数人。但是,研究唐以后的北部边疆史,尤其是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地区古代历史上的北方民族的历史,必然碰到奚族史的问题。内蒙古学者中,孟广耀较早地在这个难啃的专题上进行了尝试。《唐代奚族驻牧范围变迁考证》(《内蒙古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对奚族在唐朝北部地区活动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考证;《试探唐朝前期与奚族的关系》(《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1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回纥羁属下的奚族》(《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年第3期)、《安史之乱中的奚族》(《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等十几篇文章,形成了作者对这个民族较为系统的研究,弥补了内蒙古研究界在奚族史研究方面的空白。与契丹、奚族大致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的还有一些小的部族或民族,如乌古、敌烈、术不姑等。据笔者掌握的资料,除孟广耀从学术研究角度涉足外,内蒙古学界尚无人问津。
    四、关于突厥、回鹘、西夏的研究
    乔吉《读赤峰市出土的古回纥文碑铭》在对1994年张松柏、任学军二同志发表的“赤峰市出土的也里可温瓷质碑”,以及1995年布仁巴图、浩斯、丹森等三位同志发表的“赤峰市郊出土的古回纥文碑研读”二文中有关论述予以肯定的基础上,又从碑文音写及旁释、直译体译文、译文疏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就此碑文的准确识读和整体碑文理解方面与以上几位同志提出了若干商榷和探讨之处,为上述碑文的识读及其研究提供了更加确切和清晰的思路。何天明《唐代单于大都护府探讨》(《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依据文献、考古资料,对这个建置设立的时间、名称演变、职官设置、职能等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
    民族关系史研究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关系史是古代北方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一直受到国内史学界的重视,也是一个甚为活跃的学科。内蒙古社科院的有代表性的著作当属《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参加撰写的内蒙古的专家学者有:吉发习(第1章1、2、3节)、舒振邦(第1章4、5节;第2章;第3章;第4章1、4、5节;第7章)、马耀圻(第4章2、3节)、孟广耀(第5章)、李漪云(第9章)、卢明辉(第10章1、2节;第11章;第12章1、4、6节)、赵相壁(第12章第2节)。王铎为这部著作撰写了理论性、学术性很强的“序言”。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以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等报刊杂志分别对其予以介绍和评价。从总体上肯定了这部著作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将此书列为(1978-1988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卢明辉主编《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 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收入论文13篇,主要探讨了从先秦直至清代北方民族之间以及与汉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是一部辑录内蒙古学者研究民族关系史成果较早的论文集。
    学术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高水平:舒振邦的《我国古代北方诸族与中原华夏的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秦之兴替与戎敌和胡的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西夏的内徙及其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内蒙古示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等详细论证了古代北方诸族与中原历代王朝源远流长的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联系。其中《秦之兴替与戎敌和胡的关系》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1986年第3册全文转载。何天明《试论东汉王朝与鲜卑族的关系》(《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第3期)、《试探蒙古族与女真的关系》(《黑河学刊》1992年第4期),从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探讨了双方的关系。西汉与东汉交替的新莽时期,汉匈关系出现较大裂痕,史料零散,头绪杂乱,晓克《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一文,对这一时期汉匈关系的演变勾勒出比较清新的线索,见解独到。
    综观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年来北方民族史研究状况,明显特征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领域不断拓宽,专题越来越深入,角度越来越宽泛,思维越来越开阔,可以看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史学工作者一直在不畏艰辛,迎难而上,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为内蒙古学术界营造出了一个比较活跃的学术氛围。多年来辛勤耕耘的成果,在我国北方民族史研究领域已占有独特地位。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增多,许多族别史的研究已更为深入。预计,今后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宏观角度对北方民族史的系统研究方面。如北方民族的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从地区史角度对内蒙古古代各族历史的研究也将受到重视。如内蒙古古代少数民族史、人口史。民族关系史研究仍为持续性热门课题。而北方民族宗教史、饮食文化史等较难深入的领域,也将有更多的学者涉足。我们期待着内蒙古社科院史学者的北方民族史研究有更多的优秀成果问世。
    但也应该看到某些不足,如为后来者提供参考的基础性工作做得少,集大成成果少,有些研究只停留在对现象的简单描述上或重复研究。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在理论水平、理论功底上进一步提高,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呼唤有更多、更严谨、更有责任的学者来填补空白,应该形成由老、中、轻组成的更完整的、更能代表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体等。所以,应该从五个方面着手加强这个学科的研究,即:出版资料丛书,编纂各种有助于研究的工具书;整理翻译国外科研成果、著作、考古资料;北方民族考古成果与历史的结合也亟待加强和提高。
    由于对资料掌握有限,许多学者的论著未能读到,对一些重要的内容会有遗漏,2009年的论著也尚未搜集,对于每篇著作、文章的点评也可能有不当之处,恳请学者和专家的原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