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汉、蒙文史料为依据,探讨了“楚固拉干”蒙古贵族大会在明代的发展演变过程。贵族大会议事制,是我国古代北方许多游牧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政治制度,尤以蒙古为典型。其内容主要有选汗、决定征伐、宣布法律制度以及处理宗王犯罪等。由于明代蒙古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贵族大会与蒙元时期相比有其显著特点。贵族大会议事制是游牧条件下的惟一施政方式,是由它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关健词:楚固拉干;蒙古;汗;征伐;贵族 一、“楚固拉干”与选汗 1368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崩溃,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北徙,至1635年漠南蒙古林丹汗子额哲率部降清,这个蒙古政权存在了270余年,几与明朝相始终,史称“北元”。元朝政权离开中原返回草原,失去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逐渐复原为游牧政权,鄂托克、爱马克组织逐渐取代蒙元时期的千户制度,各部陷于封建割据状态。而“只存在于游收分封结构中,存在于若干封地贵族作为‘平等’的角色进行活动的那个历史舞台上”[1]的贵族大会,在整个北元时期得以重新发展,它沿袭了蒙元时期的“忽里台”,但又独具特色。 选举大汗是楚固拉干(聚会)的重要内容。元代蒙古诸王在草原的封地本来都是相对自主的小王国,因“中原帝室的被推翻而逃归蒙古本土,扰如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水,顿时风波大起,把蒙古地区原来的统治秩序突然搅乱了,这使明朝与蒙古之间,蒙古封建主之间,封建主与人民之间,新旧势力之间等等,已有的矛盾迅速激化,没有矛盾的地方产生了矛盾(脱古思帖木儿死于也速迭儿之手,而也速迭儿乃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阿里不哥一系一直驻守漠化)”[2]这一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汗位争夺上。 北元昭宗爱酞识理达腊到林丹汗共有23位大汗。汗位的继承通常是以楚固拉干的形式进行的,尽管史籍对每位大汗的即位情况记载详略不同,但是能够反映出当时楚固拉干在选汗方面的史实,以及楚固拉干在选汗方面的各种功能,值得深人研究和分析。 1.指定汗位继承人 在蒙古国时期,汗位继承人一般都由前汗或监国者指定,或由宗亲推举、再经忽里台推戴。元代汗位继承人的选定大多是依中原汉制,大汗在位时就确立太子,不过没有形成固定的继承原则,如嫡长子继承制,常常是兄终弟及。元后期的几个皇帝虽然都是由权臣拥立,在形式上仍旧召开忽里台,保留着由宗王、大臣推举,宴会赏赐的形式。 北元前期仍保留着元朝的制度,在北元诸汗中,爱酞识理达腊早在至元十三年就被立为太子。其后的脱古思帖木儿汗似乎没有被事先指定为汗位继承人。脱古思帖木)L即位的同年明太祖曾诏谕哈刺章、蛮子、驴儿、纳哈出等人“今闻尔君因病而崩……或闻欲立新君,共亲王者有三,卿等正在扰豫之间。肤观三者,诚可再思,凡此三人皆亲孙嫡派,不过遥分叔伯而已,卿等若欲坚中贞之意,毋抑草扶卑,理应自长至幼,无乃人伦正道砍?”[3]这表明昭宗死后,对三位侯选人曾有过争议。既然都是元亲孙嫡派,按蒙古习俗就同样具备继承资格,根据这里所说“遥分叔伯,”“毋抑尊扶卑,理应自长至幼”两句来分析,脱古思帖木儿应为昭宗之弟,与蒙文史籍记载相合。 此后,元室衰落,直到达延汗时期汗位继承基本都由权臣操纵。但是指定继承人的这种形式还得以保留。明代在汗继承人的确定有如下方式: 其一,大汗自己选定继承人。例如,脱脱不花汗和满都古勒汗立储。 脱脱不花汗在位时,曾指定汗位继承人。脱脱不花所确立的汗储,非其正妻也先太师之妹所生,故也先太师及其他瓦刺大臣竭力要求脱脱不花汗改立其正妻之子为汗储,脱脱不花汗不从,因为他不愿意也先以“舅上皇”自居,控制自己。由此,也先与脱脱不花汗的矛盾加深。为在汗储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也先与脱脱不花汗和阿噶巴尔济济农及大臣在明安哈刺举行会盟。瓦刺方面有也先太师、阿卜都刺彻辰等参加。这次会盟未能解决实际问题。随后,也先以离间之计使脱脱不花之弟阿噶巴尔济济农与兄分离,最后击败脱脱不花汗,取而代之。 满都古勒汗即位之后,也有意图指定继承人。《蒙古源流》记载,满都古勒汗为给乌坷克图汗复仇,行兵多郭朗台吉,收复了七土默特之众。这时遇见巴延蒙克台吉(即博勒忽济农)与锡吉尔妃子,大喜,“遂降旨曰:此可续博尔济斤之嗣矣。”[4]表明满都古勒汗生前曾有意指定博勒忽济农为继承人,满都古勒汗与博勒忽济农为叔祖侄关系。这也可从洪忽责挑拨大汗与博勒忽济农之间的关系得知,“我(满都古勒汗)博若克沁、伊锡格二女外,并无子嗣,国本迟早为彼所有,今既急心如此,何可待邓?”[5]结果,大汗与济农反目,济农逃走被害,因此满都古勒汗死后,没有指定的继承人,由满都海夫人摄政。 其二,母后指定继承人。如,马可古儿吉思汗和达延汗的即位。 马可古儿吉思汗为岱总汗与萨木尔太后之子。也先死后,萨木尔太后带领马可古儿吉思行兵卫拉特四部,大获全胜,然后推奉马可古儿吉思为汗。 满都古勒汗死后,由满都海夫人摄政,定巴图孟克为汗位继承人。史载科尔沁部的乌呐博罗特曾向满都海夫人求婚,试图称汗。满都海夫人给于拒绝,坚持立巴图孟克为继承人,号达延汗。 其三,权臣直接指定的有坤帖木儿、鄂勒泽特木儿汗(本雅失黑)、满都古勒汗、摩伦汗等。 例如,满都古勒继承汗位。史料记载,“癿加思兰乃与众商议,欲立字罗忽太子为可汗,而已女妻之,因立己为太师。李罗忽不敢当,让其叔满都鲁(汉文史籍称满都古勒汗为满鲁都)。癿加思兰乃以女妻满都普,而立为可汗,己为太师,有众数万,由是调度进止,惟其所命。”[6]这说明当时召开过推选新汗的贵族大会,在会上,关于何人即位也有争议,首先提名的是学罗忽太子,李罗忽太子不敢当,其中的原因史料未详。这说明满都鲁得以即位是李罗忽太子让贤的结果。 马可古儿吉思汗被李来狱杀,摩伦汗即位。《蒙古黄金史纲》记载,当摩伦汗送至毛里孩王处时,有人对毛里孩王建议,“大国基业既已稳定,你登可汗之位吧。毛里孩王说:‘我的汗主非无子孙,与我自身及后嗣而言,皆非所宜。”[7]故而未允。于是推立摩伦汗。 达延汗平定右翼叛乱之后,在八白室之前召开的大会上曾指定其长孙博迪继承汗位。之后,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因博迪幼小而篡位。《蒙古源流》没有记巴尔斯博罗特称汗(即赛音阿拉克汗)之事,可能是为尊者讳之故。但“旋死。”[8]此后,诸汗位都出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一系,达费逊汗是博迪汗长子、图们汗是达责逊汗长子、布延汗是图们汗长子。布延汗长子先于其父而亮,长孙林丹巴图尔台吉继承汗位,而且基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史籍虽未记载是否为前汗指定,但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2.召集选汗会议 蒙元时期,蒙古大汗死、新汗即位之前,一般由皇后称制摄政,或由幼子监国,所以选汗大会主要由他们召集。明代由于元室衰落,达延汗之前选汗的楚固拉干的召集,多被权臣所掌握,鬼力赤汗、本雅失里汗、脱脱不花汗等,都是在权臣的拥立下得以继承汗位的。 如也先称汗之前,阳奉阿噶巴尔济济农为汗,召集了这次选汗大会。此后,为自己称汗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与三卫头目往来议事,又与赤斤蒙古、哈密王等通好。这些“议事”、“往来通好”都是也先为自己称汗作准备。1453年也先终于即蒙古大汗位,称大元田盛(天圣)可汗。这次的选汗大会,是在也先一手策划下举行的,其召集、组织、策划全部由权臣操纵。 也先死后,马克古儿吉思汗即位,这次大会的召集者,是萨木尔太后。《蒙古源流》卷五记载,“闻额森合汗以没,年方七岁,乘皮案行兵,其母萨木尔太后躬自提刀,马、牛、步兵齐发,攻卫喇特四部,占于峻奎稚巴罕叙地,大加掳掠还营。遂奉七岁之默尔古斯格斯台吉(又译做马可古儿吉思)即合罕位。”[9] 马可古儿吉思汗被李来就后,毛里海王借口李来就君,起兵杀李来。此时,毛里海把握大政,摩伦汗即位之前,曾役使于郭尔罗特忽巴齐尔家中。因其国发生灾疫,占卜说:“无理与博尔济金之报也。”[10]所以商议送往毛里海王处。《蒙古世系谱》记,毛里海王者,布库博尔格太(别勒古台)之后,素有功于蒙古者也。毛里海王扶立摩伦汗自为太师。由此可知,这次选汗大会的召集者是毛里海王。 满都古勒汗即位大会的召集者和主持者为癿加思兰。满都鲁汗死后,按蒙元以来的习惯由母后摄政,由满都鲁之妻满都海夫人执掌政事。她为维护黄金家族的汗统和自己的汗妃地位,冲破重重阻挠,于1480年拥立巴图孟克为达延汗,并与之结为夫妻。达延汗之后,黄金家族确立了统治地位,选汗大会的召集者自然是黄金家族的成员。 3.大汗即位的地点和仪式 蒙古帝国前四汗的即位地点在怯绿连河、斡难河两河一带;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元政治中心南移,皇帝即位地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后定都燕京,称大都,开平升为上都。元代的皇帝一般都在上都即位,如成宗、武宗、文宗,也有少数皇帝在大都即位,如仁宗、英宗。 明代蒙古大汗即位地点,蒙、汉文史籍记载不详,尤其是对前期大汗的记载更不明确。但从有关记载可以看出,此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许多大汗的即位地点都是在八白室前。“八白室”,《蒙古源流》卷四记载,成吉思汗段于灵州“遂造永安之陵寝。并建天下奉戴之八白室焉。”〔川卷六记:达延汗出征右翼三万户之时,曾说:“鄂尔多斯乃守主上八白室,受大命之国也。”表明八白室在鄂尔多斯境内。有关八白室的来源,《元史•祭祀志》说:至元“三年秋九月,始作八室神主,设拓室。”“冬十月,……乃命平章政事赵璧等集议,制草谧庙号,定为八室。”[12]此八室依次为烈祖(也速该)及其皇后(诃额伦)、太祖(成吉思汗)及光献皇后(李儿帖)、太宗(窝阔台)及昭慈皇后(脱列哥那)、术赤及别土出迷失、察合台及也速伦、睿宗(拖雷)及庄圣皇后(唆鲁和帖尼)、定宗(贵由)及钦淑皇后(翰兀立海迷失)、宪宗(蒙哥)及贞节皇后(忽都台),共八室。 “17世纪后半期鄂尔多斯历史家萨囊彻辰所记八白室中,仅尚存其二,藏成吉思汗遗骸。……鄂尔多斯地区尚另有达尔哈特旗守御的灵城二所,收藏成吉思汗的武器及汗第一皇后的遗物。每年6月21日(编者:6月21日是指郑尔多斯历,按通用夏历应是3月21日。)•,•…举行成吉思汗大纪念祭。……此系一种祖先崇拜仪式,蒙古人从来认为最高之神是成吉思汗之灵。” [13]施密特也说:“郑尔多斯之名系由成吉思汗大庙八白室起的,因此部族负守卫大庙职责而得名。”[14]从《蒙古源流》《黄金史纲》等书记载可以得知,阿台汗,(《蒙古源流》译为阿岱汗),由阿鲁台拥立即位于主陵前。从脱欢开始,八白室之名就屡次出现,脱欢欲在主陵前即位,遭神罚而死。摩伦汗在毛里海王的支持下也于主陵前即位。达延汗与其后代博迪汗、达资逊汗都在主上的八白室前即位。以上史实说明无论权臣们的个人野心如何,表面上还得维护蒙古正统,拥立成吉思汗后裔继承汗位。所以大汗的即位地点也选择在八白室前。 达延汗之后,黄金家族确立了统治地位,大汗的即位和聚会的地点理应在蒙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灵成吉思汗陵前,无论这些有关大汗即位地点的记载真实与否,它都表明了一种信念,这也属于一种祖先崇拜的仪式。 《世界征服者史》《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对窝阔台、贵由两汗的即位仪式有详细的描述。首先,各地的诸王宗亲汇集聚会地点,然后,便是大会的召开,举行盛大的宴饮,边痛饮边商讨国家大事,经过诸王宗亲的再三请求和继承人的再三拒绝,继承人终于答应继承汗位,便举行即位大典。即位大典依蒙古习俗也有一定的仪式,诸如:参加大会的人们脱掉帽子,把皮带扔向肩后,大汗被人左右搀扶登上宝座,这时所有的人都三次跪拜,发出祈祷。仪式之后,再举行盛大的宴会,进行赏赐。 明代蒙古的大汗即位仪式史籍记载比较少,《蒙古源流》卷五记载也先立阿噶巴尔济济农为汗,并在庆典、宴饮时杀害了他。书中描述,“卫拉特四部设谋,建相连之大二室,后室内掘一大坑,覆以大毡,备盛大宴席,狡徒阿卜都拉•彻辰乃诣济农奏曰:‘济农即合汗位与都沁,都尔本部二部之上,又踢俺额尔克楚特以济农之号,多施大妾矣。故汝甥额森济农备宴为贺,遣某来请阿舅合汗焉’合罕遂即临幸之……遂命余众置远处,伴合罕以从者四人,台吉等各以从者二人唤入,待前者甫入,伪为迎唱,齐声大呼,尽擒而杀之。随掷于后室之坑内,屠尽其三十三替缪者……”[15]从中可知即位仪式中有:宴饮、赏赐等内容。《蒙古黄金史纲》记载了满都海哈屯推戴达延汗即位时情况说:“赛音满都海哈屯如是地硕了训令,给达延汗穿上三层厚底高靴。在阿勒噶齐古特的蒙可的花斑坛子里注了酒,命家臣莽汉伊噜古致祭于索多哈敦(即也失哈屯一忽必烈生母唆鲁和帖尼,庄圣皇后)。”[16]向也失哈屯洒奠马奶酒,发誓要维护黄金家族的统治。达延汗即位于天母(后)陵前,成为全国之共主,并与之结为夫妻。 达延汗以后诸汗的即位仪式史籍记载不详,《黄金史纲》中记载:博迪汗率领左翼三万户参渴八白室,即了大汗位。达费逊汗的即位仪式,《蒙古源流》记载:“于白室前称合罕号,与右翼三部敦睦结盟而归,时,阿拉克(即赛音阿拉克汗)之次子阿勒坦(即俺答汗)迎来,请曰:‘汝取君主合罕之号,已平定天下矣,今有藩屏合罕朝而称失图合罕之诸小汗焉。祈踢此号与我,愿为大国之藩屏’,合罕许之。”[17]从中可以看出,达责逊汗即位也有仪式,与右冀三部共同举行庆典,同时在庆典中赐予阿勒坦汗号。从以上史实我们也可以推论,此时的继承仪式与蒙元时期大体相似,即在白室前举行即位仪式,祭奠先祖、宣读成吉思汗大扎撒等,接着便是宴享、赏赐。 二、“楚固拉干”与征伐 蒙元一代,征伐始终是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凡征伐,谋议先定”[18]。这种贵族大会是与草原游牧状态下的政治形式相适应的,由于实行分封制,各部分散游牧,战时的这种聚会形式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形成统一的力量,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北元时期的游牧政权始终和明朝共存,同时又与瓦刺相争,所以有明一代,征伐之事司空见惯。 1.征伐前的“楚固拉干” 明代蒙古军队出征之前,一般都要召集会议,作军事部署。《夷俗记》里写道:“始则虏王令人持三尺之挺,昼夜兼程,谕诸部,约以某月某日集于幕中,敢有想期者,比重罚。至期诸部果必至。至则进逐左右,不令与闻,独如首长入幕议所掠事,议毕,仍零散规各部,备弓矢甲宵,及牲畜若干,以充军需。至某日会于某所,敢有忽期不毕会者,乃重罚。至期,诸部又毕至,虏所重者表坐也。其虏王之表列于中。” 如,也先与脱脱不花王时期,多次举行会盟,商讨对明的战争问题。《明实录》就表明,也先谋南侵的计划蓄积已久,多次会盟讨论,制定了行军路线、指派统领人员。但在是否出兵问题上也先与脱脱不花王的意见发生冲突。 《蒙古源流》卷五详细记载了达延汗平定右翼叛乱的战争。这次出战前的会议,由大汗亲自主.盟,亲自挂帅,恢复了祭奠成吉思汗灵位的仪式,在会议上研究作战方案,确定具体的战略战术,参加会盟的范围也较广泛,有左翼三万户及阿巴噶、科尔沁等部。 博迪汗时期,右翼的墨尔根济农、俺答的势力逐渐强大。“小王子虽称君长,不相总摄也。”[19]俺答时期,曾有过多次征伐的记载。此时出战前的会盟,既有右翼单独的会盟也有与大汗的会盟。墨尔根济农与俺答曾六征兀良哈。1524、1531、1532年是济农与俺答兄弟二人率右翼各封建领主会盟,进行的征讨。几年之后,兀良哈南下靠近博迪汗大本营,“分掠博迪汗之属众家园而去”[20]。这一事件极大地震动了左右翼各部,以博迪汗为首的领主们聚会于成吉思汗的八白室之前,一致赞同于嘉靖十七年(1538)共同出兵兀良哈。“卑鄙兀良哈之图类诺延、格勒巴拉特垂相二人,逼近分掠博迪汗之属众家园而去时,忠诚的六万户聚会于额真之前,商定于黄钧年拄征兀良哈。”此次盟会为表示其庄严,商定右翼三万户携带成吉思汗的白室,驻扎在杭盖山南,博迪汗偕母后率左翼驻扎杭盖山北。左右翼军队在其驻扎地袜马厉兵,准备与兀良哈进行决战。此时,也曾有过会议的召开,“商定分别逮捕惩治降者,饱掠兀良哈万户为己有,将可做妻者作为妻,分拨无数人众于各户为奴。”[21]二这次会议上事先就分配了战利品,征伐后支解了兀良哈万户。 图们扎萨克图汗(明人称土蛮汗)时期,蒙古的政治出现新气象。对权利进行了再分配。政治上相对稳定,表现在军事上就是召集蒙古左右两翼各部会盟,联合对明朝作战和求贡。 彻辰汗继位,为求贡市与明朝作战,依然能召集左右翼联合作战。会盟的形式仍存。《万历武功录•卜言台周传》记载,“土蛮男卜言台周(布延彻辰汗),乃欲窥隙而起,大会东虏把汉大成(察哈尔部)及西虏哈不懊、打来明暗(喀喇沁部),谋入辽左为寇,是时黑石炭(察哈尔克什克腾部)、把汉大成、一克大成、一克委正(察哈尔浩齐特部)、滚兔、土妹银灯(内喀尔喀扎普特部),亦治兵设刺母林,谋欲入广宁、佛义二郡,约分为二道,卜言台周入佛义。他台儿入广宁……”可见此时的征伐依然采用会盟来协调各部,共同作战。 2.征伐后的楚固拉干 征伐之后的楚固拉干,主要内容有:分发战利品、奖惩功罪、设官治守、大宴群臣等项。 肖大亨的《夷俗记》写道:“及虏既归,仍以表竖之知前,将所获一人生来之斩于下。然后会众论功,群夷上所虏获于群酋而莫之敢匿。虏王得若干命以颁群首。群首得若干,余以颁群夷。功者升为把都尔达尔汉,功重者为威静达尔汉……”表明征伐过后,必有大会的召开。 如“土木之变”中,也先擒获明英宗后,召开楚固拉干讨论了如何处置明英宗,并宴享庆贺。杨铭的《正统临戎录》详细记载了此次大会的情况。“当时,也先聚众大小头目说道:‘我每问天上,求讨大元皇帝一统天下来,今得了大明皇帝,到我每手里,你每头目怎么计较?’数中有一达子名唤乃公言说:‘大明皇帝是每大元皇帝仇人,今上天可怜见那彦上,恩踢与了到手里’口发恶言伤害。当有伯颜帖木儿愤怒言说:‘那颜要这等歹狗似的人在眼前开口说话!’当时,把乃公面上捶了两拳……他不曾做歹,我每也曾受他赏踢、…我每怎么害他性命?众头目听了齐说道那颜特知院说的是。也先说:‘伯颜帖木儿,你就把皇帝领了去养活他。’十月初三日,有也先聚会众头目,杀马宴席,复立爷爷做皇帝。庆贺了进大白马一匹。”可见,征伐胜利后,也先首先召开了由众头目参加的大会。主要讨论如何处置英宗,在会上,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人主张杀掉英宗,但以伯颜帖木儿等明智之人主张遣返英宗,也先听从了后者的建议。随后,也先召开庆功大会以及与明朝交涉遣返英宗的会议,分析形势指出:马瘦不利作战,派遣将领巡边,对失职的赛刊王要处以军法等,说明在会议上制定的决策是不得违反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盟会的权威性。 达延汗出兵右翼平叛大获全胜。战后也召开了楚固拉干,据记载:“达延合罕尽行收服右翼之众,平定其六万大国于一统,于主陵八白室前宣告其合罕号也”。这次班师大会,立汗储、封官设守、赏赐有功人员,与蒙古国时颇为相似。 博迪汗与俺答共伺征讨兀良哈凯旋班师之后,也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六万户聚于成吉思汗的白室之前,博迪汗赐衰必里克为墨尔根济农号,为表彰俺答汗在战斗中的勇敢善战,赐号索多汗。诸诺延向圣主请命,并互赠名号结好联欢,一再增进友谊后始散②。 总之,北元分裂时期,由于汗权的衰微,有关征伐的楚固拉干与蒙元时期的贵族大会相比,无论从汗的权威性,还是从参加的规模来讲,都相差甚远。蒙古国时期出征前的贵族会议,大凡典兵马者如诸王、验马、宗亲、后妃(母后)及那可儿均参加③。主要由汗和贵族们商议。元室衰微,权臣秉政,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人马,大汗只是傀儡,参加会议的人员虽相似,但是会议实际上由权臣操纵,如阿鲁台太师、也先太师等控制,诸王、宗亲无实权,成为陪衬。混乱时期多战事,为统一行动和满足各封建主.的利益,出战前和战后的楚固拉干必不可少。 三“楚固拉干”的立法与时代特点 蒙元时期的忽里台有立法和颁布法令的内容,如《蒙古秘史》《史集》中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召集忽里台,宣布建立蒙古帝国,在此次大会上制定颁布法令,称之为大扎撒,并任命失告忽秃忽为大断事官。窝阔台、贵由汗时期也有贵族大会上颁布法令的记载。有元一代,实行的是因俗而治的法律制度,即以汉法治汉地,以蒙古法治蒙古游牧民。元代的贵族大会制定和颁行法令制度,是对草原游牧民的重要施政措施之一。 在北元初期仍保留了元代的法律制度,如史载当时高丽向北元皇帝上书还称“中外诀狱,一遵《至正条格》”[22]。但是经过一个世纪的封建割据,元朝制度的残余也消失了,蒙古旧制恢复。达延汗统一后,各部封建主为了调节各部的关系和加强汗权,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多次召开楚固拉干共同制定法律,目前保留下的主要有《阿勒坦汗法典》《卫拉特法典》《喀尔喀法典》等。楚固拉干是制定对各部都有约束力的法律的惟一形式,共同制定,共同遵守,互相监督。通过法律和盟誓的形式约束各部首领,贯彻大汗和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分散的部落要协调统一就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各部首领一起聚会,在楚固拉干上立法颁行,正是为了此目的。在楚固拉干上形成的法律,如《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一卫拉特法典》等也反映出了这种情况。 楚固拉干作为游牧政权的惟一施政方式,许多重大事情如俺答汗时期与明朝通贡及引人藏传佛教,图们扎萨克图汗时期进行的政治改革等,都是在楚固拉干上决定和实施的。明代的楚固拉干基本保持了蒙元时期的主要内容,如选汗、征伐、立法以及调节各部之间的关系,等等,同时也有它的时代特点。 首先,从妥欢帖睦尔汗到达延汗即位之前,蒙古社会经历了一番混乱和割据。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汗权衰微和异姓封建主的强大,由于汗权旁落,权臣秉政主宰楚固拉干,大汗和黄金家族的诸王宗亲无实权。双方的矛盾导致盟会成为蒙古贵族权臣(赛特)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进行政治角逐的场所,我们从《蒙古源流》卷五所记载的明安哈刺会盟和也先设计杀害阿噶巴尔济济农,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盟会,充满了血雨腥风,元室嫡裔的权利下降,或被杀或被逐。正所谓“那颜死在盟会上,狗儿死在围猎中”[23]。.从也速迭儿篡位开始到达延汗之前,北元共经历了14位大汗。“世代瞬息之间,且未闻一人遂善终者。”[24]表现在征伐上,由于各自为政,有关征伐的盟会规模不大,这时既有与在汗的共同作战,也有各封建主自己的会盟。 达延汗以后,北元历史进人一个新阶段,此时的盟会与中期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权臣(赛特)消失,黄金家族占据统治地位,参加盟会的全是黄金家族的台吉们,异姓封建主则成为黄金家族的阿拉巴图,这缘于达延汗的改革,他首先取消了太师之职,剥夺了权臣(赛特)们的政治权力,使之不能凌驾于黄金家族之上,所以这时的汗位继承少了权臣的操纵。此时,瓦刺已退出与蒙古的纷争,汗位成为内部的事情,也是汗位继承比较顺利的因素之一,盟会在形式上也趋于正统,如在盟会之前要参拜主陵以及在八白室前会盟,这从一个侧面也表现出黄金家族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其次,无论是封建割据时期还是相对统一时期,只有大汗的直系后裔才能享有继承汗位资格的旧传统在蒙古人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田山茂在《清代蒙古社会制度》中写道:认为可汗当立元裔,重建大元帝国的愿望,始终未离开元裔心头,崇拜成吉思汗玉玺的代代继承,也是元的民族遗影。各封建主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纷纷拥立元裔,脱欢与也先篡位后的败亡充分说明了这点。此外,母后的作用依然存在,萨穆尔夫人、满都海夫人都在汗位继承和治理国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蒙古帝国时期的忽里台的选汗制度,基本维持着前汗指定,再由忽里台决定的方式。到元代,由于中原汉制的影响,忽里台渐渐蜕变为官僚各派系争权夺利的工具,虽然大汗即位时的忽里台形式依然存在,但其内容和草原时期的忽里台已经大相径庭了。到了明代,蒙古的楚固拉干在其初期和中期,由于元制的延继,权臣以此为依托,控制着北元的政权,自然盟会也就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工具。北元后期的盟会又恢复了蒙古国时期的特点。 第四,明代楚固拉干分为不同层次,尤以达延汗以后最为明显,如大汗召集的全国贵族大会:达延汗召集左翼三万户及阿巴噶、科尔泌等部贵族为平定右翼三万户判乱举行的楚固拉干;博迪汗在位时蒙古左右翼共同会盟征讨兀良哈;图们扎萨克图汗召集六万户之众宣布大政的会议,都属于全国性的楚固拉干,参加会盟的是各部的封建贵族;还有几个部召开的楚固拉干,如蒙古右翼墨尔根济农和俺答汗兄弟先后多次召集右翼各部的会盟,征讨兀良哈以及引人藏传佛教,等等。从内容上看,每次楚固拉干都有其主题,主要议题有:选汗,如也先称汗之前曾佯推阿噶巴尔济济农为汗就召开楚固拉干;征伐,有明一代的蒙古由于内外矛盾的影响,征伐随处可见。如对明朝的战争,以也先、俺答最为显著;还有对瓦刺之战争,为了集中兵力,都有举行会盟的记载等;立法,例如《阿勒坦汗法典》就是右翼封建主共同盟会制定的法律;(卫拉特法典》《喀尔喀法典》是协调各部或本部关系的,从本质上说这些法典的制定都是在协调本部和各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的,以法典形式出现,令本部和各部共同遵守。此外,楚固拉干还商议其他议题,如俺答时期举行会盟商议引人藏传佛教以及商议与明朝通贡等,或兼议几种议题。 明代蒙古楚固拉干出现不同层次的主要因素是封建割据造成的。达延汗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使蒙古诸王势力大大发展。由于分封制的影响,出现了封国林立的局面。大汗最后成为偏于察哈尔一隅的汗了。“缘比时小王子威力扰能铃诸宗人,号令尚能行之部落,事有归一,他无掣肘耳。近年以来枝分类繁,日以强盛,划地驻枚,各相雄长,空名仅相联属,事权殊为携贰。”[25] 达延汗时期,还能够指挥左右翼的封建主共同参与会盟,表明大汗还具有相当的权威,能够以大汗的身份召集全国的会盟。达延汗以后,由于右翼俺答势力的强大,此时的盟会既有右翼自己单独举行的形式,也有与大汗共同会盟的形式。俺答汗向达费逊汗索要汗号,并获索多汗号。以后随着俺答汗引人藏传佛教,各部贵族纷纷拥有自己的汗号,此时察哈尔大汗就成为汗中之汗了。各藩部势力的强大,势必影响大汗的权威。这样,就会出现各部为了自己的利益举行会盟解决内部事务。又由于完全依从蒙古旧制实行分封,随着大汗和诸台吉们世次的增加,封地越分越小,封国林立,各相雄长。“北元大汗的权威也日益下降,最后仅剩下名义上的宗主权,对各部内部事务无力施加影响,国与家成为一体,汗权也成为黄金家族内部的宗主权力,完全回到了元朝以前蒙古游牧国家的状态”[26],以至于到了林丹汗时代,不能统驭各部,被后金各个击破。 注释:①达延汗的改革将蒙古地区重新划分了六个万户(兀鲁思),这六个万户又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兀良哈和喀尔喀;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蒙郭勒津和永谢布万户。左翼三万户由大汗直接管辖,大汗驻帐察哈尔万户;右翼三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浓驻帐鄂尔多斯万户。 ②《蒙古源流》记载,阿勒坦汗的汗号得自丁达妾逊汗。 ③参见胡小安硕士论文《蒙元时期贵族大会议事制述略》30页。 参考文献:[1]萧功秦.论元代皇位继承问题.[J].元史及北方民族集刊.1983.(7). [2]贾敬颜.粗挞、瓦刺、兀良哈,明朝蒙古人的历史.[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3). [3]皇明世法录.[M]卷11.明崇祯刊本.转引自薄音湖《关于北元汗系》一文. [4]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83. [5]萨囊彻辰.象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88. [6]明宪宗实录[M].成化十五年五月庚午条. [7]贾敬颜,朱风.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73. [8]珠荣嘎.勒坦汗传[M].28. [9]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76. [10]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77. [11]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185. [12][明]宋滚.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32. [13]塔费.MeineTibetreise.卷l,第103页.(转引自(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396.) [14]施密特.东蒙古史[M].第389页.(转引自(日)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95.) [15]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264-265. [16]朱风,贾敬颜.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84-85. [17]萨囊彻辰.蒙古源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327. [18][宋]赵洪.蒙鞋备录[M].载丛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5. [19][清]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M].卷60.《俺答封贡》。 [20]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M].页30~33. [21]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M].页39. [22]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47. [23]贾敬颜,朱风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63. [24]明太宗实录[M].永乐四年三月辛丑条. [25]翁万达.北虏求贡疏.载明经世文编.卷224. [26]达力扎布.明代滇南蒙古历史研究[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1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