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论中国边疆海权问题的治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学术探索》2010年第1期 陈霖 参加讨论

    摘要: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因此,主张通过深刻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透彻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清醒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认真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积极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等办法来治理好这一难题。
    关键词:中国;边疆海权;治理
    在中国现阶段的种种边疆问题中,海权问题堪称“丢不得、谈不拢、打不得”的难题。而且,纵观古今中外,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国的崛起与海权的掌控密切相关;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谁丧失了海洋,谁就丢弃了世界。因此,本文从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求与期盼、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五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边疆海权问题治理的一些建议。
    一、认识海权的内涵与意义
    “海权”是由美国战略家A•T•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包含“海洋权利”和“海洋权力”两层意思。马汉的代表作《海权论》一出版,就引起了轰动效应,并成为美国崛起并走向世界的战略指导理论。马汉主张,美国必须建设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因为,海军是一个国家获得制海权、确保海外资源、市场和本土之间交通畅通的重要条件。没有强大的海军,国家就没有制海权。没有制海权,国家的商业活动就会受到威胁,国家的繁荣就无法保障。所以,海军、海权、国家繁荣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海军、海权,一个国家的生产水平、对外贸易能力,以及海运能力都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1](P51~52)远距离海运是一种暴露型交通体系,因此,这种交通体系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严重威胁。而且,殖民时代的商业恶性竞争、国与国之间的扩张冲突等特征必使武装冲突成为一种必然、一种规律。此外,假若海军力量强大,就可能通过威慑来保障本国远距离海运的安全与稳定,或通过战争来逼使攻击的敌方失去海上进攻力、海上运输力,并破坏其海权体系来增强本国的海权。还有,海军还可以作为国家外交政策的有力工具,来向海外施加政治影响、扩张本国海权、拓展海外利益。[1](P86)以上四点也决定了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来保护本土与海外基地、海外市场、海外资源之间交通线的安全。
    但是,发展海军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实现。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强有力支持,或者政府系统没有执行正确的战略政策,那么一个国家不仅无法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同时海军作为谋求良好外交关系的有力工具也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此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既可能是发展海权的最大动力,也可能是海权实现的最大障碍。马汉希望美国政府不做后者而绝对要争当前者。[2](P14)所以,马汉强调,为实现和扩张海权,海军只能选择攻势战略,并具备如下条件来实施攻势战略:“能够集结一支包括战舰和运输舰在内的强大海军舰队”;“能够确保这支军队顺利投送到远洋”;“能够给予这支军队以不间断的补给支援”。[2](P147~148)此外,还要占据、夺取、控制不受干扰的“外部水道”、“海军整修和补给基地”、“推进或退却战略线”。[2](P152~158)马汉认为,总结世界大国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葡萄牙在航海大发现后,成为欧洲“海上霸主”;西班牙发现新大陆后,其海军成为“无敌舰队”;荷兰称霸世界,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虎视天下、成为“日不落帝国”……意大利、法国的不可一世等等,都与这些国家的海权密切相关,都与这些国家重视海军建设密切相关,都与这些国家的海军在惊涛骇浪中驶向远海密切相关。
    在整个20世纪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历届政府都以马汉的“海权论”为指导,并把建设强大的海军、扩张足够的海权作为一项国策。于是,美国诞生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二战期间,这支海军力量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它打跨了日本的联合舰队,它夺取、占据、控制了世界上很多重要港口。二战以后,这支海军力量对美国的远洋商船进行了有效的护卫,对苏联等国家进行了有效的威慑。最近这些年来,这支海军又对攻击伊拉克、阿富汗发挥了奇效。
    综上所述,海权的意义确实重大。它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兴旺的基础。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海权,就可以变得强大;一个国家想要变得强大,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海权。
    二、了解中国对海权的需要与期盼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逐步形成了“大进大出”的格局,即开始融入了国际社会的历史进程,进出口开始依赖国际市场,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具体来讲,当代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了如下特点,并需求充分的海上力量和强大的海权。
    1.对外依存度高
    根据张世平引述的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到10%,但到2005年,已超过63%。2006年,中国的出口是9690.8亿美元,进口是7916.1亿美元。就地区而言,中国对欧盟、美国、日本的外贸依存度很高,与他们的贸易额每年都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有些产品的外贸依存度更高,如2002年鞋类产量为60多亿双,而出口就达43亿双,出口率近71%;DVD的产量为8700万台,国内仅消费1400万台左右,出口依存度达84%;电冰箱、彩电、照相机等产品的出口依存度也都高达45%以上。[3](P35)中国如此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让中国人又喜又忧。喜的是,中国已经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融入了多姿多彩的国际社会,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忧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成长已经离不开世界,而中国的海上军事力量远未强大,如果海上通道被封锁,或者哪个大国制定贸易障碍,那么就会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
    2.资源需求量大
    自1993年起,中国就已经成为石油纯进口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自身的原油生产量为1.6亿吨,而年需求量超过2.2亿吨。但到200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5.9%;2005年,中国进口石油达1.3亿吨。中国石油的一个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别为3.5亿吨和4.0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而且,中国90%的石油进口需要依靠海运,其中90.6%又是依靠外国公司承担海运。此外,中国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矿石。如煤炭一项,每年从澳大利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朝鲜等国的进口量就超过上千万吨。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就将近占一半,但这也要依靠海运。[3](P35)众所周知,在资源问题上特别是石油问题上经常会发生世界性的危机,甚至会发生局部战争。美国发动的第一次、第二次海湾战争,诱因之一是美国为了控制石油资源。伴随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中国对海外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假若我们仍然不强盛海权、缺乏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那么我们的经济生活就可能遇危机、吃大亏、出问题。
    3.海外企业量多
    30多年来,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大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迄今为止,中国已在境外设立了数千家分支企业,分布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孟加拉、埃及、摩洛哥、巴拿马、非洲诸国等等。此外,中国的石油企业已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投资。随着时光的推移,中国的海外企业还将增多,这就必然带来一个新情况:这些企业的安全和发展需要母国各种力量包括军事力量来进行保护。
    4.在外人员增加
    无论是对外贸易的扩大,还是对外投资的增加,都会带来我国驻海外人员的增长。目前,我国驻海外人员已经遍布世界各国、各地区。或由于难免的矛盾,或由于反华的需要,或由于嫉妒的心态,一些国家、一些地区、一些人士时不时制造袭击华人事件,给我国驻海外人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问题。自2003年以来,已多次发生驻海外华人被伤害事件。一个国家能否保护驻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对内关乎民族与国家向心力问题,对外则关乎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问题。每一个国民,包括驻外人员及其家属,只有一个期盼:中国必须有强大的海军力量。
    5.对海运依赖强
    众所周知,在整个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而且,陆地又被海洋分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洲大陆、非洲大陆五块。因此,这五块大陆之间的贸易往来必须主要依靠海上通道。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导致了对海上运输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欧盟、美国、日本已成为中国三大贸易伙伴的事实,意味着我国对海上运输的依靠必然增强。中国的能源来源地分布在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的事实,意味着我国对海上运输的依靠必然增强。中国的商品外销市场分布在北美、东南亚、欧洲、非洲的事实,也意味着我国对海上运输的依靠必然增强。总之,中国对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通道、对“三海”)南太平洋)巴拿马运河通道的依靠已经大大增强。
    三、分析南海问题对海权的影响与冲击
    1.南海诸岛争端的由来
    所谓南海诸岛争端,指的是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六国七方”对南沙群岛的部分和全部提出了主权要求、发生了冲突,旨在争夺南沙群岛的部分或全部领土、领海。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发现和影响。具体而言,原因有以下三点。
    (1)南海诸岛具有重大地理价值。南海诸岛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东亚国家通向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海上门户。特别是其中的南沙群岛既位于美国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与越南金兰湾基地之中,又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冲,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联结线,连日本的“1000海里石油生命线”也非过此地不可。无论对日本来说,还是对中国来说,钓鱼岛都具有重大军事价值。若日本控制了钓鱼岛,其防卫范围就可从冲绳向西推出400余公里,可以对我国福州、温州、宁波等地进行监视,并对我国台湾岛及海峡安全构成威胁。若被中国收回,就可作为我保卫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4](P201)
    (2)南海诸岛具有重大国土价值。从统计数字上看,南海诸岛共有岛、礁、沙、洲、滩200多个,由北向南大致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个大群岛,总面积共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中,以地处最南端的南沙群岛的岛、礁、沙、洲、滩最多、面积最大。它位于东经109°30′~117°50′,北纬3°40c~11°55′之间,由92个大大小小的岛、礁、沙、洲、滩组成。加上附近海域面积,南沙群岛的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南海诸岛海域盆地多、面积大,共有38个盆地或盆地群8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3)南海诸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从勘探结果上讲,南海诸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不仅水产种类繁多,而且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其他矿藏。我国专家认为,南海诸岛的石油资源为367.8亿吨,天然气为75539亿立方米。[5](P420)而美国专家则说道:“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由于军事和政治因素而未被钻探过的较大的大陆架之一”;“南海中部有一系列隆起带值得进一步调查”;“南沙群岛可能有油气资源……”[6](P17)他们还乐观地估计,中国近海海域石油可达780亿吨、天然气可达33亿立方米。
    显然,正是由于南海诸岛具有地理、国土、经济等多方面的重大战略价值,才使得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觊觎我国的近海岛屿和海域,才使得他们纷纷背信弃义派兵强占部分岛屿、开发部分岛屿、甚至建立军事基地、挑起渔业纠纷和武装冲突,才使得“南海诸岛争端”被世人所知晓、所瞩目。
    2.南海诸岛争端的冲击
    (1)我国南沙群岛被侵占。迄今为止,越南在南沙群岛的32个主要岛屿上派驻了军队,并大量开采石油,还将整个南沙群岛划入其版图;菲律宾侵占了8个岛礁,建了两个小型空军基地、三个陆军基地,并单方面宣布了200海里经济专属区;马来西亚派舰队在部分岛礁上树立了主权碑,并将这些岛礁和27平方公里海域划入其版图,还单方面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此外,大肆开采油气资源;文莱声称对路易莎樵拥有主权,占有了3000公里南海海域,开发了多个油气田;印度尼西亚侵占了我国南沙习惯线内5万平方公里,并单方面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2)东盟形成对华“统一战线”。在1994年东盟会议上,东南亚国家公开宣布:在南海争端上,今后东盟成员对外将以集体名义而不以双边名义接受谈判。此外,东盟国家加强了区域内的军事、政治、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了有争议地区的军事合作,开展了海陆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意在对中国进行防范和戒备。
    (3)国际化趋势日益强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石油公司就积极参与了东南亚国家在南沙群岛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启动了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的军事合作关系。从1999年至今,美军与东南亚各国每年都要举行10多次联合军事演习。[7](P183)
    四、弄清钓鱼岛问题对海权的损伤与危害
    1.钓鱼岛争端的表现
    (1)日本单方面宣示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从历史上看,钓鱼岛群岛甚至琉球群岛都是中国的领土。但从1969年5月,日本政府企图钻国际法中“事实有效占领”规定的空子,派出水警和工程队登上钓鱼岛树立了水泥桩。1970年8月,日本冲绳地方立法机构通过法律,决定钓鱼岛群岛隶属该县石垣市,亦即单方面宣示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1970年9月,日本水警将树立在钓鱼岛上的“中华民国国旗”拔下并予以撕毁。[8]
    (2)日本对钓鱼岛进行了实际控制。日本在军事防务方面频频动作,特别是宣布日本将把美军的“防空识别圈”包括对琉球群岛、钓鱼岛群岛的“防空识别圈”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这意味着将钓鱼岛群岛划入日本的“防空识别圈内”,即将钓鱼岛群岛纳入了日本军事管制范围。[7](P199)
    (3)中国人民对日本占领钓鱼岛表示强烈抗议。面对日本单方面非法占领钓鱼岛群岛的恶劣行径,中国政府、台湾当局、海峡两岸人民、海外华人华侨都表示了极大愤慨。1971年1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钓鱼岛,,等岛屿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P200)
    与此同时,旅居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留学生和华人以及香港、台湾的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持续不断的“保钓运动”,并发生过中国“保钓人士”试图登上钓鱼岛但被日本军舰拦截等冲突事件。
    2.钓鱼岛争端的缘由
    (1)钓鱼岛对中、日、美三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对日本而言,因为它是一个地形狭长的岛国,军事战略纵深相当有限。一旦发生战争,它容易遭受来自各个方向空中与海上的轰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就吃过这种国土地形之亏,首都东京和冲绳县饱受美军空袭之害。因此,从军事地理学角度来看,日本一直梦想增加国土面积,扩大军事防御范围。假若占领了钓鱼岛,日本就可以将其防御范围从冲绳向西推进300多公里,并能够对我国沿海及台湾地区实施逼近侦察监视。
    对美国而言,钓鱼岛是其旨在围堵、遏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岛链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美苏对抗的加剧,以及新中国确立了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让美国政府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于是,美国对中国制定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遏制的政策。同时,美国调整了远东军事战略,将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并在日本冲绳、我国琉球派驻大量军队。此后不久,美国又出于“扶日反共、以日制华”的军事战略考虑,将冲绳归还日本,将琉球、钓鱼岛诸岛划入日本,以联合日本力量来建立遏制、围堵中国的西太平洋岛链战略。
    对中国而言,琉球群岛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仅有300~500海里。而钓鱼岛群岛位于我国台湾东北,处于我国大陆与日本冲绳列岛之间,无论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安全,还是对台湾地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美国已把冲绳、琉球、钓鱼岛建成为其西太平洋军事“岛屿锁链”的中心环节之一,作为战争期间进攻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桥头堡”。如果钓鱼岛真被日本长期霸占并建成军事基地,那么必将对我国沿海及台湾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2)钓鱼岛海域蕴藏着惊人的石油储量。1967年,经过认真勘察研究,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埃默利等人语出惊人:在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之间的巨大海底带上蕴藏着大量的石油。1968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又对该海域进行了勘察,发现钓鱼岛群岛周围50万平方海里的海底片区就是石油富储区。
    伴着钓鱼岛蕴藏着惊人石油储量消息的传播,这一区域一改默默无闻的境地,一时之间,就成为了众人注目、世界瞩目的“黄金之岛”。美国人、中国大陆人、中国台湾人、日本人都深切地凝视着钓鱼列岛,特别是国内资源贫乏、常受资源短缺困扰的日本不仅对钓鱼岛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发制人,事实上对钓鱼岛实施了占领。
    (3)美国不遗余力扶助日本扩大国土面积。1951年9月,由美国主持,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1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和约会议”。中国没被邀请,印度、缅甸拒绝出席,苏联、波兰、捷克参会但拒绝签字。该和约规定:将北纬29b以南之南西诸岛,包括琉球群岛、大东群岛、钓鱼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美国将有权对此等岛屿之领土及其居民,包括其领海,行使任何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但日本对琉球群岛等拥有“潜在主权”。对此,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虽然发表严正声明:中国绝不能承认该和约。1970年前后,美国把这些群岛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的一切权力移交给了日本”。[7](P205,207)
    (4)抗战胜利之际丧失了收复良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获得了收复琉球的良机。可惜的是,三年内战爆发,良机丧失了。新中国诞生后,中央政府不仅想武力收复台湾,也想努力收回琉球。但朝鲜战争爆发了,我国无力也无条件去收复台湾、琉球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日在琉球、钓鱼诸岛主权上大做文章时,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峰,也无力、无条件去遏制、挫败美日的丑恶勾当。
    (5)中国台湾独派分子在帮日本的忙。李登辉有着深厚的亲日情结。他发表卖国谬论:钓鱼岛属于日本。民进党代表人物之一吕秀莲在当立委时曾对日本人说过:因为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才脱离了中国,让我甚感不幸中的大幸。[7](P215)李登辉、吕秀莲等独派人士的卖国言论,以及台湾当局的媚日政策与行为,虽然遭到了正直的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但他们这些言行毕竟帮了日本人的忙,毕竟为日本人提供了说词,毕竟增加了外交上的难度。
    3.解决钓鱼岛争端的意义
    钓鱼岛虽小,但它关系重大。首先,它关系到中国的主权问题、关系到中国对自己主权的态度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这样一个法理观点: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而且,这是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的。中国关于钓鱼岛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到了14世纪,琉球王已正式进贡中原朝廷,成为我国的藩邦属国。1372年,中国人杨载首先驻足钓鱼岛。台湾、福建等地人民常到岛上采药及在附近海域捕鱼。明朝中叶,戚继光率队抗击倭寇时,就曾以钓鱼岛为战略防线。明朝期间的多幅海疆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中日甲午战争后,虽然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了割让台湾的5马关条约6,但并没有割让钓鱼岛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投降,连台湾也回归了中国。[9](P226~229)
    其次,它关系到中国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大国威望和影响问题。如今的中国,已经成长为一个世界性政治、经济、军事大国,已经可以对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不能也没必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属于自己的利益一定要毫不犹豫地去争取”。[4](P201)为了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特别是为了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我国可作一定的容忍和让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的提出,就是中国的一种容忍和让步。但容忍和让步必须是相互的、公平的、合理的,必须是真心的、真诚的、讲信义的。如果对方蛮不讲理、阳奉阴违、公然挑衅,那么我们也绝对不能手软、示弱,必须采取可用的办法、强硬的方式来对待、来还击。
    再次,它关系到中日关系、关系到亚太地区长远利益问题。尽管历史上中日两国积怨甚多,但两国同处亚洲、同是亚洲强国、同对亚太战略格局影响甚大。而且,两国关系友好,则两国可以双赢;反之,则会两败俱伤。若两国都能从东亚和平与发展、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寻求一条非战争道路妥善解决钓鱼岛争端,那中日幸甚、东亚幸甚、亚太幸甚。
    五、制定维护中国海权的战略与战术
    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态势要求中国必须重视海权、建设海权、维护海权、掌控海权。换言之,中国必须致力于制定一个积极的海上战略;必须致力于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必须致力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海外的国家利益。
    1.增强海权意识
    多年以来,说到中国的版图面积,我们只会回答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大。事实上,960万平方公里只是中国的陆地版图面积,而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占现有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两项相加,中国的版图面积当为1260万平方公里。并且海洋是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它鱼类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储藏量大。从资源意义上说,日本强占钓鱼列岛,东盟国家抢占我国南沙群岛岛礁,其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掠夺海洋资源。此外,海洋的政治、经济、军事价值巨大。如南沙群岛及其水域,不仅石油储量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而且其扼守太平洋至印度洋之要塞,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之必经航道,战略地位极其显赫。中国的“蓝色国土”有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钓鱼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是中国的领土、领海,并且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所以,保护海疆就是保护本国的资源。而面对钓鱼岛争端问题、南沙群岛争端问题,无论从维护中国领土、领海完整之角度出发,还是从维护国家海洋利益之考量取舍,都需要首先树立保护海疆的意识。
    2.确立海权战略
    由美国学者马汉提出的海权思想,首先在美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认证。美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他们强势的海权战略,成就了崛起大业。而且,直至如今,其强大的海上力量仍然是美国称雄世界的重要力量。再放眼当今世界,也可以看到,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海军。目前,美国正在积极更新、提升海战装备,以打造海上的新“杀手锏”。他们已经生产出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在研制遥控式舰艇、无人驾驶的垂直起降飞机;还将实施“全核舰队”计划。印度不仅已经拥有航空母舰,而且海军的主战装备正在向大型化、导弹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舰只较齐全、装备较完善的堪称亚洲第一的海上力量。韩国、朝鲜、东盟国家也都在优先发展海军。海军和海上力量的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海权有狭义、广义之分,所谓狭义海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领土、领海及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具有实际的管辖和控制能力,而且,在受到他国武力攻击、蓄意侵占、违反有关国际法和本国法律法规时,具备自卫反击能力。广义海权则说的是一个国家除了对本国的领土、领海具有实际的管辖和控制能力外,还具备一定的公海、国际海底自由航行、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权力。中国要确立的海权战略别无选择,只能是后一种涵义上的海权战略。
    3.铸造海权保障
    首先要装备先进的航空母舰。一般来说,海上军事力量,主要指水面舰艇、水下潜艇两大类。在水面舰艇中,主要又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舰、扫雷舰、登陆舰、鱼雷艇、导弹艇、运输保障船等等,它们担负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和支援任务。而水下潜艇是一种能够潜入水下活动并在水下发射弹、炮的舰艇。航空母舰属于水面舰艇系列,但它不像其他水面舰艇那样以舰炮、鱼雷、导弹为主要打击兵器,而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换言之,航空母舰的主要特点是可以装载飞机、起降飞机、夺取空权、以空制海,以舰载飞机对水面之敌或陆上之敌形成居高临下之态势,从空中打击水面舰艇、潜艇、运输舰船和临海陆上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日、美的航空母舰先后发挥过强大的作用。在两次海湾战争中、科索沃战争中、阿富汗战争中,也少不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庞大身影。因此,中国必须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以保障海权。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外港关系。任何一国的海上力量,包括海上运输力量和海上军事力量,都必须借助外国港口、利用外国港口、通过外国港口。而达目的的方式无非有三种:一是利用武力侵占港口;二是长期租借港口;三是用其他方式利用港口。对我国来说,第一种方式显然不可取也不能取。但第二种、第三种方式则可考虑使用。如在缅甸、孟加拉、巴基斯坦海边的港口,我们可以采取友好租借之法。而对其他一些重要港口,我们可以通过密切外交、经贸、经援关系等方式来与港口所在国政府、所在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让他们支持、帮助我国海上力量安全通行。最后,必须拥有远海的护卫力量。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其海上防卫力量一般分为海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海军预备队和沿海军区等部分。其间,近岸防卫事务由海岸警备队和沿海军区负责,两栖作战由海军陆战队负责,全球远洋作战由海军负责,包括远海商船保护。另外,海外经济利益保障也由海军负责。中国可以从美国的实践中获得启示,来改革、调整我国海上防卫力量的结构、体制、机制,让海军更加专门化、远洋化,以有能力走向远海。特别是考虑组建、派出、使用远海的海军防卫力量,并使之长期化、常态化,以保护中国海外商船队的运输安全、保护我国海洋经济的安全发展、保护我国驻海外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还可考虑让我国远洋商船亦商亦军,提升自己的防卫能力,变成“第二海军”。
    4.开发海洋资源
    开发式利用是海权保护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发展现代捕鱼产业。要以现代化的眼光建设标准的现代化捕鱼船队,配备现代化捕鱼设施、采取现代化捕鱼手段。即让中国渔民、中国渔业企业有能力实现远海捕捞、多样化捕捞;让中国海上捕鱼业成为大产业;让中国海上捕鱼业为国计民生多作贡献。第二,要开发海底油气资源。要大力培植海上生产队伍,大力改善其技术装备,大力提升其科研、勘探、生产水平。即培植一支高水平的海上石油研发、勘探、生产队伍,使其有能力、有条件在海洋中充分发挥作用,以提供更多的科技成果、发现更多的油气资源、生产更多的油气产品,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增添新动力。第三,要用好海洋运输通道。无论是中国三海)朝鲜海峡)南太平洋)巴拿马运河这条海上大通道,还是中国三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这条海上大通道,不仅是中国海上运输的生命线,也是美国、日本、韩国海上运输的生命线。不仅中国需要它,美国、日本、韩国也需要它。不仅美、日可以封锁它,中国也可以封锁它。因为,这两条海上大通道毕竟有大片海域属于中国领海。所以,中国也应当在与美国、日本的战略利益博弈中以切实的行动来掌控海洋运输通道。
    5.善用外交手段
    在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的情况下,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海洋争端:即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和现代海洋法,包括1982年的5联合国海洋法6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有关南海和钓鱼岛的争议,包括妥善解决相邻领海划界问题、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大陆架划界问题。在面对海洋争端中,要倡导冷静克制,缓和海疆紧张局势。对与东盟各国产生的分歧,包括对其实施的过分行动,我国都要采取冷静克制的态度,不予头脑发热,采取不当行动,以免争端复杂化、扩大化。此外,要倡导和推动国防外交、民间外交、学术交流活动,坦诚交换立场、观点、资料,控制各方情绪与冲突。
    参考文献:[1][美]A•T•马汉.海权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2]鞠海龙.亚洲海权地缘格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四平.中国海权[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4]李五一.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吕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勘察与发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6][美]埃默里.朝鲜海峡和东海的地层与石油前景[A].亚洲近海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协调委员会技术报告(第1卷)[R].1968,(6).
    [7]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丘宏达.日本对于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的论据分析[A].明报出版社编辑部.中国领土钓鱼台[M].香港:明窗出版社,1996.
    [9]于信强.论日本[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