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边疆的类型划分与研究视角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 金晓哲 林涛 参加讨论

    摘要:边疆在整个国家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首都和核心区。但目前我国边疆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内容和视角也相对单一。这与目前我国以领土边疆为主的边疆观具有重要的关系。为此,作者首先对我国的边疆界定进行了评述,认为以领土边疆为主的我国边疆观无法涵盖不同时期和国家边疆概念中拓居边疆、利益边疆等的多重涵义。基于此,依据国内外边疆的多重涵义,对我国的边疆概念进行了拓展,将边疆划分为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3种类型,并依据各自的空间涵义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边疆;政治边疆;文化边疆;拓居边疆;研究视角
    1、引言
    与内地相比,边疆地区在区位、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政治关系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边疆区域是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保证国防安全和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也是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地区,它在整个国家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性不亚于首都和核心区[1-3]。但目前学界对边疆地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内容和视角也相对单一。我国相对狭义的领土边疆界定是边疆研究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边疆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国家对边疆有不同的理解[4-5],这种多元的理解形成了中外边疆的多重涵义。而目前我国主流的边疆界定主要以领土边疆为主,无法涵盖边疆在不同时期和国家所具有的多重涵义,进而限制了边疆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视角。
    通过对国内外边疆研究文献的梳理,对我国主流的领土边疆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边疆类型的划分将边疆的涵义进行了拓展,并针对不同类型边疆的空间涵义初步提出了边疆研究的三个视角,以期能为我国边疆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2、对我国主流边疆界定的评述
    2.1 我国主流的边疆观——领土边疆
    词典对某一词条的解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该词条的普遍性的认识。“边疆”一词在我国的词典解释中通常指领土或疆域边缘的区域。如:“边疆,靠近国界的领(疆)土”(《古今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辞典》);“边疆,一个国家邻接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边疆,在国土边境附近的疆域”(《当代国语大辞典》)。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的边疆概念中,边疆主要是指陆疆,其界定的核心标准是要处于领土边缘,要与邻国相接。为叙述方便,我们把这种边疆观统称为领土边疆观。
    领土边疆观也是目前学术界主流的边疆观。作为我国边疆研究的领军人物,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马大正研究员认为,作为与内地相对的概念,边疆的划分必须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而不能在省区内部讨论[5]。边疆一方面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一方面要具有区域自身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可以通过基本的行政单元如省、县等来体现,也能够以自然、历史、文化诸多方面自身的特点来界定。基于相同的观点,谢香方[6]区分了狭义和广义边疆的概念:狭义的边疆仅指沿边境线的狭窄地带,即若以县(旗)市为边疆的基本地域单元,我国的边疆地区就是指边境县市的地域范围总和;而广义的边疆不仅包括边境沿线地带,还包括与边境县(旗)市存在有机联系的区域(通常直接到省级行政单位)。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边疆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除陆疆外还应该包括海疆和空疆[7-8]。但学界主流的边疆界定仍然还是以陆疆为主的领土边疆概念。
    2.2 领土边疆观涵义的局限性
    把边疆仅仅理解为领土边疆,存在着局限性。首先,领土边疆不能涵盖英文语境下的“边疆”涵义。《美国传统词典》中对边疆(frontier)词条的解释有3个: (1)沿国界线附近的区域; (2)定居区前缘或边缘的区域;(3)有待发现或研究的未开发区域或领域。《现代英语朗文词典6:边疆是人们以前从未居住过的区域,对其了解甚少,尤其是指20世纪前的美国西部。《人文地理学词典》:“边疆”是指两国间的政治分界线或国内的定居区和无人居住区之间的界线宽度不等的地带[9];《地理学词典》中对“边疆”的解释是:位于居住区边界那部分国家区域[10]。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出,英文语境下的“边疆”除具有与我国相似的领土边疆涵义外,更普遍的涵义是位于居住区与无人居住区之间的地带。如果从定量的角度来看,边疆通常就是指人口密度在2~6人/km2的地区[11]。根据这个标准,是否位于领土边缘已不是英文语境下边疆界定的必要标准。
    第二,领土边疆不能涵盖当前国内外某些不靠近国界,却习惯上将其看作边疆的地区。韩知寒在《边疆的涵义》一文中提到,在美国的新奥尔良——一个并不靠近国界的州,那里的居民经常会用“这里不是美国”来表达此地是“美国边疆”的涵义[12]。而在我国,直至今天,在人们的观念中也仍习惯于把宁夏、青海、贵州等非沿边省份看作是边疆地区。清代则将今天的湖南、云南与贵州交界的地区称为“苗疆”[13]。上述地区,在地理上并不处在国界附近,却被人们习惯地称为边疆地区,这一点也是领土边疆界定所不能解释的。
    第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边疆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一国疆域的范围,出现了“利益边疆”的概念[14-15]。显然,这也是仅被限定在本国领土边缘的领土边疆所不能涵盖的。
    因此,只把边疆理解为单一的领土边疆,无法涵盖边疆的多重涵义,也不能与国外边疆概念形成涵义的衔接,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边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不利于中外边疆比较研究的开展。为此,依据国内外与不同时期边疆所具有的多重涵义,对我国相对狭义的领土边疆观进行相应地拓展就十分必要了。
    3、边疆的类型划分
    边疆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需要通过对应的区域空间参照来加以界定。按照不同的参照,统筹考虑边疆的古今中外涵义,将边疆划分为3种类型,即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
    3.1 政治边疆
    政治边疆是从国家政治,尤其是从国家主权和国际利益维护的角度所进行的界定。按照国家主权的发展,政治边疆又可以划分为领土边疆和利益边疆两种。
    3.1.1 领土边疆。领土边疆是指靠近国界的领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大多数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基本局限在本国疆域内,军事战略也普遍奠基于本国疆域之上[14]。因此,这一时期,领土边疆就成为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完整空间表达。对内方面,国家拥有对本国疆界以内一切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外方面,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拥有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作为主权国家的领土,领土边疆是一国主权所能到达的最大空间范围。与国家其他领土相比,领土边疆处于国家内部政治空间的边缘位置,体现了国家主权在政治地理上的极限含义。而作为与邻国相接的领土,领土边疆体现了国家主权的排他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与邻国的种种互动(包括正面互动如经济文化交流与负面的互动如隔绝、对抗等)的可能性,是国家外部政治关系的前沿。国家主权特征、国家主权边界特征以及主权邻接特征构成了领土边疆的基本涵义。
    3.1.2 利益边疆。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资本的全球转移使得国家间的利益出现了交融化的趋势;国际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也日益增强,过去被认为是国家独享的某些权力被共同承担或者受到约束和削弱;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等全球公共问题的出现和解决也需要跨越国界来解决。因而,基于本国疆域之上的,行用几个世纪的绝对和排他式的主权学说就亟需拓展以适应新的全球变化。相应地,一个国家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也就从领土边疆扩大并转化为利益边疆[16-17]。所谓利益边疆就是在历史过程中产生并在全球化时代凸显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判定主权国家之间或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界限和范围。即从维护与扩大国家自身利益需要或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目标出发,一国在领土外的全球范围内实施战略控制的区域。伴随着利益边疆的出现,领土边疆在主权维护方面的作用相对下降,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的空间表达。
    3.2 文化边疆
    文化边疆是从文化角度进行的边疆界定,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那些与该国主体民族或种族存在着明显文化差异的少数民族或种族文化区。在外在层面上,文化边疆表现为与国家核心文化区明显的文化景观差异。参考伯克利学派的定义[18],文化景观是地方文化群体利用和改造自然景观的产物。因此,边疆与核心文化区的文化景观差异不仅体现在人口、居住、生产等物质文化景观上,还体现在语言、习俗、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艺术等非物质文化差异上。在更深层面上,文化边疆还表现在人群对边疆文化的认同上[19]。一方面,对边疆内部居民来说,这种文化认同表现为对本地的“恋地情结”(topophilia)以及基于同缘文化之上的共同社会心理结构,有时甚至还可体现为一种特殊的种群中心论(ethnocentrism)[20]。另一方面,对边疆外部居民来说,他们也认同文化边疆在文化景观上的差异性。因此,文化边疆实质上是文化景观差异与文化认同的统一。通过文化边疆的划分,上文提及的美国新奥尔良(主要的黑人种族文化区),我国的青海、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区)这些地区其实就是从文化角度界定的文化边疆地域了。
    3.3 拓居边疆
    拓居边疆是从区域发展程度角度进行的边疆界定,是与人们对未拓居或极少量拓居的土地所进行的居住地扩张联系在一起的[21]。拓居边疆可分为三类[1]:一类是初级形式,即拓居者以前未曾居住过的区域,如19世纪的美国西部;一类是二级形式,是指那些以前开拓初级边疆时被忽视的地区;一类是“空边疆”,是指对边疆地区资源进行盲目开发,从而导致土壤和矿物资源的浪费,进而被遗弃的区域。
    对于拓居边疆的涵义可以从美国西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加以认识。Rey的研究认为美国西部边疆的推进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取代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22]。这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引入到拓居边疆这一非资本主义的外围社会(peripheral societies)。资本主义从中获得原料和劳动力,并慢慢地引入金钱交易和工业品。第二个阶段,资本主义生根并取代非资本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张,资本主义在农业中逐渐渗透,个体农户农业与手工业被逐渐消除,并造成个体农户与土地的分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第三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所有的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由此看出,拓居边疆的推进是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域扩张过程。如果抛开美国资本主义国情背景而将其一般化,可认为拓居边疆是资本空间生产的表现。
    3.4 边疆的空间特征与涵义
    3种类型边疆的空间特征(图1)与涵义(表1)如下。作为一个与内地相对的概念,领土边疆在空间区位上位于国界内侧,形态呈宽度不等的带状,其涵义为国家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的空间表达。而利益边疆以国家利益为界定要素,在空间区位上位于领土之外。由于国家存在着多方面的利益诉求,有些表现为有形的,有些则是无形的,因此,利益边疆总体上表现出非地域指向性特征,边界也相对模糊,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相互交叉甚至不连续的特点。利益边疆的空间涵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空间表达。
    
    图1 不同类型边疆的空间构成
    表1 不同类型边疆的空间涵义
    
    由于文化边疆是以一国主体民族或种族构成的核心文化区为界定参照的。因此,在空间区位上,文化边疆取决于少数民族或种族聚居区的空间分布,既可能靠近国界,如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可能因为自然和历史因素而镶嵌于文化核心区内部,如我国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等。
    拓居边疆以定居区为界定参照,位于定居区和未拓居区之间。在具体区位上,初级拓居边疆的推进形成了国家界线的扩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初级拓居边疆同领土边疆一样也位于国界附近,而二级拓居边疆和空边疆则镶嵌于定居区内部。
    4、边疆的研究视角
    在我国,边疆研究一直为历代史学家和政治家所关注。19世纪下半叶,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和现代科研方法的引入,边疆研究也日趋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从民族史、地方史和中外关系史的视角又将边疆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3]。但纵观已有的边疆研究,多数是从历史和政治角度所进行的疆界变迁、民族冲突和中外关系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基本没有突破领土边疆的国界、民族等区域要素范围。相对狭义的领土边疆观也使得我国边疆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政治边疆、文化边疆和拓居边疆的划分,不仅使不同时期和国家的边疆概念得到了衔接,同时也为边疆研究提供了各有侧重的3种研究视角。
    4.1 政治边疆的政治研究视角
    政治边疆是国家主权和整体利益的空间表达。政治边疆在空间涵义上的政治倾向性决定了政治边疆研究的政治视角。政治边疆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主权完整、政治安定、民族团结以及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整体利益最大化。研究重点为内地与边疆关系、民族冲突、国际政治格局互动等与国家主权维护与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国内政治稳定和国际政治关系协调与战略部署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性建议。
    4.2 文化边疆的文化研究视角
    文化景观差异与文化认同的统一构成了文化边疆的核心内涵。这种核心内涵的文化属性确立了文化边疆的文化研究维度。文化边疆研究应以服务于保持文化多元性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为核心目标。研究重点为边疆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机制以及边疆文化区与主体文化区之间的交融、认同以及冲突等问题。无疑这对建设多元和谐的地域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4.3 拓居边疆的区域发展研究视角
    拓展边疆作为资本空间生产的表现,意味着生产关系在空间上的蔓延与复制。拓居边疆的推进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景观的转变。虽然随着人类对地球表面的不断开拓,拓居边疆日益减少,但对拓居边疆发展演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对当前理解边疆区域乃至后发展地区的开发与振兴等现实的区域发展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拓居边疆研究的重点是从资本循环和资本空间生产角度考察边疆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化,探求拓居边疆推进过程中的人口、经济、聚落(农村聚落与城镇体系)等区域要素的演化过程和规律,其目的是为边疆地区和后发展地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3.
    [2] 厉声,李国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综述[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7.
    [3] 李向荣.中国陆地边境城镇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1995:1-3.
    [4] 于小秦,张晓东.边疆定义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 214-215.
    [5] 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M] .李治亭.东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2-3.
    [6] 谢香方.中国边疆发展的地理成就[ J].人文地理,1996, 11(11): 89-95.
    [7] 邢玉林.中国边疆研究通报(第1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157.
    [8]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7-11.
    [9] Johnston R J.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4:282.
    [10] Mayhew S. Dictionary of Geography[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84.
    [11] Lang R E,Porpert D E,Porpert F J. Is there still A Frontier? The 1890 US Census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West[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7,13(4):377-386.
    [12] 韩知寒.边疆的含义[J].读书,1999(2):111-116.
    [13] 杜文忠.边疆的概念与边疆的法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13(4):1-6.
    [14] 于沛.从地理边疆到利益边疆——冷战结束以来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5(2):31-38.
    [15] 杨成.利益边疆:国家主权的发展性内涵[J].现代国际关系,2003(11):17-22.
    [16]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0-43.
    [17] 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93-94.
    [18] Sauer C O.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M].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4:315-350.
    [19] Huntington P.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ns National Identity[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7-42.
    [20] Tuan Y.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135-140.
    [21] Krist of L K D. The Nature of Frontier and Boundaries [J].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59,49(3):269-282.
    [22] Rey P P. The Lineage of Mode of Production[ J]. Critique of Anthopology,1975 (3):3-15.
    [23] 马大正.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10(1):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