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同心圆”理念的实施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本站原创 李理 参加讨论

     “同心圆”理念的实施
     ——台湾“教育部审定高中历史教科书”初步探讨
    一、教科书修订的历史回顾
    1949年国民党迁台后,在台湾实施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大约每十年修订一次,但基本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动,是在1995年修订的《国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次大的变动是“认识台湾”课程的增设。根据该“标准”,“台湾史”从“中国史”部分分离出来,将“认识台湾”分为“社会篇”、“历史篇”与“地理篇”。依据“标准”所编辑的教科书于1995年开始撰写,1997年春天完成课本初稿。是年由于新版教科书的出版,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论辩,其中引起较大争议的是历史篇与社会篇,争论的主要焦点是中国主体性或台湾主体性问题。
    在“认识台湾”教科书的争议之外,1997年3月下旬有关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讨论,是这一年教科书论战的前哨战,引发这场论战的主因是1995年10月,“教育部”修正发布了《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在这分课程标准的历史部分,维持了中国/世界史的架构,台湾史仅在中国史的明末清初、甲午战争和1945年以后的三个时期穿插出现。1996年10月受国立编译馆之邀编纂教科书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杜正胜教授,认为这分课程标准不符合台湾现况,而且与国中历史课程无法衔接,因而提出“同心圆”构想,主张台湾的历史课程架构可分为乡土史、台湾史、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五个同心圆;但“同心圆”构想并未被“教育部”及参与编撰会议的学者们所接受,而且1995年所修正发布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尚未实施,在法令上亦无法重新修订新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教育部”决定依此课程标准,开放民间撰写教科书,于是有1999年9月开始使用的民间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为何“认识台湾”教科书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引发认识台湾教科书争议的暴风雨的学者杜正胜认为:“过去以大中国主义为主体而编撰的教科书,台湾人宿命地忍受,不曾反抗或抱怨,而今不过是要让台湾青少年认识他所生活的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却引来这么大的反弹,我想只有结合过去历史教育所塑造的意识形态和现在台湾政治党派的斗争,才比较容易理解。”他对台湾的历史教育长期以中国为主体表达强烈不满:“中国历史悠久,台湾的历史教育是从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讲起的,这么漫长的历史中当然不可能充斥现代中国政党的影子,但正如以国民党做近现代中国史之主轴,过去五十年台湾的历史教育是以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作为历史教育之主轴的。因此过去五十年台湾的历史教育便充满着大中国主义,甚至窄化成大汉沙文主义。从小学到大学,台湾史没有自己的地位,只附属于中国史系统中,在呼应大中国主义或大汉沙文主义时,顺笔提到而已。” 从现今身为“教育部长”的杜正胜的言语里,可以分析看出,教科书争议的焦点就是“台湾史”必须从“中国史”中脱离出来,以显示“台湾的主体性”。而杜正胜的所谓“同心圆”理论,实质上也是地理空间上的“由近及远”而非时间上的“由近及远”。如果依照杜氏的“同心圆”理论,先讲台湾史,再讲中国史,最后讲世界史,势必造成青少年历史认识的错乱,认为台湾史是“我们”的历史,中国史是“他们”的历史,即是中国大陆这个国家的历史,所以,也受到历史及地理学者的激烈批判
    1994年版国民中学“认识台湾(历史篇)”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
    历史 认识台湾(历史篇)
    1.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2. 引导学生对历史发生兴趣,俾能主动学习。
    3. 引导学生认清国家创建的艰辛及个人的责任。
    4. 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心胸并成为具有世界观的国民。 1. 认识各族群先民开发台、澎、金、马的史实,加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使命感,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 认识自己生活周遭环境,培养爱乡爱国的情操与具有世界观的胸襟。
    3. 增进对台、澎、金、马文化资产的了解,养成珍惜维护的观念。
    资料来源:“教育部”,《国民学中学课程标准》(1994),147、 217。
    二、新版教科书的修订
    1997年“教育部”规划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七大学习领域,并委托各领域规划小组进行项目研究,但九年一贯课程在台湾学术界、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却引起各种不同程度的回响。在历史相关课程中,比较引起讨论的主要有两个部分:1.合科与分科的争议;2.历史教学应有几次螺旋?
    “九年一贯课程”自2001年开始分年实施。同年4月,台湾“教育部”成立“高级中学课程发展委员会”,同年5月及7月召开委员会议,讨论修订工作之组织架构及任务、修订时程表及中等教育课程发展理念与原则,并于同年8月依据课程发展委员会之决议,成立“课程总纲修订小组”,展开课程纲要总纲之修订事宜。当时聘任的历史科课程相关人员如下表:
    名称:高级中学历史科课程纲要项目小组(计十七人)
    姓名 职称 现职服务机关 聘职 备注
    张元 系主任 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系 召集人
    林丽月 教 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委员 学科专家、九年一贯课程修订委员
    杨肃献 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 委员 学科专家
    周梁楷 教授 国立中兴大学历史学系 委员 学科专家
    刘奕兰 助理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学程中心 委员 课程专家
    陈素燕 助理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学程中心 委员 课程专家
    邢义田 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委员 学科专家
    吕芳上 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委员 学科专家
    陈国栋 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委员 学科专家
    黄富三 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委员 学科专家
    周婉窈 副研究员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委员 学科专家
    张百廷 教师 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 委员 高中教师
    蔡蔚群 教师 国立新店高级中学 委员 高中教师
    陈冠华 教师 国立竹北高中 委员 高中教师
    林义雄 教师 国立员林高级中学 委员 高中教师
    黄春木 教师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 委员 高中教师
    戴丽桑 教师 高雄市立高雄高级中学 委员 高中教师
     注:后张元申请,改为由周梁楷任召集人。
    当时制定的历史教学目标为:
    壹、 帮助学生就时间脉络来了解现在。
    贰、 帮助学生理解自己文化的根源,建立自我认同感。
    叁、建立学生对于世界上其它不同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养成包容并欣赏多元文化的开阔胸襟。
    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充实其生活的内涵。
    伍、向学生介绍历史学科特有的方法,藉由探究历史问题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分析理解人类行为及人类社会的兴趣及能力。
    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为:
    时序:既是先后相接的时间顺序,亦是人为安排的时间秩序。时序观念是发展学生历史理解的基础,也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所特有的性质,历史事件、人物唯有置放在时间架构之下,才能显现出意义与价值。发展时序观念,就是让学生依照时间顺序建构事件之间的意义与关连性,理解历史上诸如变迁、延续、发展、进步、倒退等观念的意义,并对事件提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理解:我们常说历史不是“背科”,那么理解活动的开展,恰是最直接且关键的证明。历史理解所关联的重点在于:如何将历史事实的“记忆”接引、提升至“理解”层次,并且能够对史实的历史脉络与意义加以掌握。
    历史解释:历史以过去作为探究对象,已逝的过去无法如实再现,只能透过史料证据来重新建构,因此,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历史理解”着重在设身处地认知过去,目的在尽可能接近无法全然再现的过去;“历史解释”则以史料证据与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的、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说法。教师应提供学生接触不同史料、历史叙述的机会,以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史料证据:史料必须置于历史脉络中,转化为证据,在学生的历史理解或历史解释的活动里起了作用,方具有价值;史料总是应该要与探究过去的意图产生紧密关联,而且唯其能引发探究活动,才能真正彰显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制定的教科书纲要(第一册)如下:
    壹、高中历史第一册(台湾史)
    单元次 单元名称 主题 重点 说明
    一、 史前时期与土著文化 1. 考古发掘与史前文化 l 台湾考古与史前文化的研究
    l考古发掘所见的史前文化 见附录
     2. 台湾土著民族(原住民)的社会和文化 l 台湾土著居民(原住民)的早期记录
    l 台湾土著(原住民)文化的特征
    二、 荷、西时代与郑氏王朝 1. 荷、西时代 l 欧洲人的东来与台湾的「发现」
    l 荷、西时期的台湾 见附录
     2. 郑氏(明郑)政权 l 明末、南明与郑成功
    l 台湾的郑氏(明郑)政权
    三、 清朝的长期统治 1. 汉人社会的确立 l 满清治台的政策
    l 政治制度的变迁 见附录
     2. 农商业的发展 l 农业与拓垦
    l 贸易与商业
     3. 社会状况与社会问题 l 人群之组成
    l 社会流动性
     4. 文教发展 l 士绅文化
    l 生活礼俗
     5. 外力冲击与近代化 l 涉外事件与台湾地位的上升
    l 清末近代化的努力
    四、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 统治政策与台民反应 l 领台经过与统治方针
    l 台地居民对日本统治的反抗 见附录
     2. 基础建设与经济发展 l 基础建设
    l 经济发展
     3.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l 作为殖民地社会
    l 文学艺术的发展
     4. 战争期的台湾社会 l 皇民化运动等措施
    l 太平洋战争与战时体制
    五、 战后的台湾与世界 1. 政治:从戒严到解严 l 民主政治的道路
    l 国际局势与两岸关系 见附录
     2. 经济:成长与挑战 l 经济成长的波动
    l 国际经济的挑战
     3. 社会:变迁与多元 l 社会变迁
    l 生活型态的改变
     4. 世界体系中的台湾 l 文化的发展
    l 网络世界与地球村
    经过此修改,台湾高中的历史课程变为:高一上台湾史、高一下中国古代史、高二为世界近现代史。课程实施的顺序为: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教育部”长、课程审查小组召集人杜正胜的“同心圆”理论得到了实施!这样,“教育部”制定的课程纲要正式确立了台独史观。
    三、对新版教科书的初步分析
    历史课堂讲授论述的主题,是以往人类社会变迁活动的历程,但因历史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具有鉴往知来、承先启后的作用,历来都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台湾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根据台湾“教育部”在2005年修正公布的“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暂行纲要”编辑的,其中台湾史、中国史的章节安排则依照台湾“教育部”颁布的“纲要”之规定,由各研究所及大学的学者独自或联合编写的,现在市面上出版发行的版本如下表。
    台湾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材中第一册“台湾史”第二册“中国史”公开出版发行版本表:
    图书名称 册次 申请审定者 编著者 执照号码 有效期限年月日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教师手册 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李力庸主编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薛化元 0032 06.02.16~12.02.15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南一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林能士等 0091 06.05.17~12.05.16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萧琼瑞等 0107 06.05.30~12.05.29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陈国栋等 0121 06.06.13~12.06.12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陈丰祥等 0131 06.07.21~12.07.20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赖泽涵等 0135 06.08.01~12.07.31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吴展良等 0136 06.08.04~12.08.03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一册 康熹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仲孚等 0140 06.09.01~12.08.31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二册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仁等 0167 06.12.05~12.12.04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二册 南一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林能士等 0186 06.12.29~12.12.28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二册 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健文等 0189 07.01.10~13.01.09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二册 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黃春木等 0190 07.01.15~12.01.14
    普通高级中学历史 第二册 康熹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王仲孚等 0191 07.01.15~12.01.14
    这些教科书编著者、出版社、发行时间都有所不同,在市场行销最早的时间是2006年2月。这套教材将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在台湾史分册中,一改以前“日治”和“日据”两词并陈的情况,强迫一律改为“日治”;同时,还将以往视为禁忌的“统独”及两岸分合议题写进新版教科书内。在中国史部分,采取“略古详今”的原则,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从中国史中完全消失;夏、商、周三代及魏晋南北朝只有一课时的内容;汉朝“征伐”或“征讨”匈奴,改为“攻击”匈奴;清末具有革命正当性意涵的“起义”,如武昌起义等,一律改为中性用语的“起事”;还将“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天下”中的“统一天下”、孙中山之前的“国父”一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皆从新版教科书中删除。过分压缩中国史,显然已经不再是学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另外,这套教科书固定的指导编写纲要,挂着“多元论述”的招牌,骨子里却是台独意识形态的工具。如在第一册将台湾史分为早期台湾、清代统治、日本统治、当代台湾与世界这四大章节或部分。此种分法有意将中国对台湾的拥有和有效统治割断或隐藏起来,强调台湾自古就拥有独立的人种及文化,以去中国化的台独史观,强调台湾的主体意识,来凸显台独意识。同时,由于编著者人文背景与政治立场不同,书中章节的大小标题及具体内容也有所区别,“不乏以特定史观或立场,针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重要事件的利弊得失,进行批判论述的历史解释或价值判断”。如在“早期台湾”,以考古论证历史部分,有的学者强调,台湾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来自中国大陆中南部,新石器时代也有中国文化的烙印,距今两千年的金属石器时代,出土了大量的中国古钱与瓷器。这些都说明早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就有紧密的联系,但个别别有用心的绿色学者编写的教材对此却只字未提,这也表明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历史阐述的差异所在。特别是这套教科书将台湾史从中国史的脉络中抽出,可说是典型的“一边一国”乃至“两国论”的台独史观。它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曲解与淡化台湾与大陆间的真实历史关系,并将大陆视为外国。另一方面,该教科书的内容高度颂扬日据殖民期间的成就,并极力缩减、淡化甚至忽略不提日本殖民政府在台的镇压大屠杀、种族歧视与对台湾人的剥削。它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下一代台湾人对台湾的认同,企图为建立新的“台湾国”提供所谓新台湾人的认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