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区西南古城营村一带,东临汾河,西依西山,南接晋源区,北靠市区边缘的晋阳湖,总面积有近20 平方公里。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责家臣董安于肇建晋阳城,前246 年,秦置太原郡,汉晋时先后为韩王信、代王、并州刺史之治所,突出军事重镇作用。历北朝隋唐五代,政治地位空前提升,时为都城或陪都,显赫于史。宋初,经赵光义火焚水漫,沿用近1500 年的晋阳城彻底废弃。在全国同时期的重要城址中,晋阳古城有其自身的优势,相比于长安城、洛阳城、扬州城等都城遗址,该城址没有被现代城市叠压,故地基本上没大的建设项目,这种特殊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很少见,因而一直备受学界关注。2001 年公布为第五批国保单位,2006 年列入“十一五”全国100 处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0 年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十二五、十三五均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150 处大遗址之一。 ![]() 晋阳古城的考古工作,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宿白及谢元璐、张颔等先生先后对城址做过调查。80 年代以来,配合基本建设,省市文物部门做过零散的调查发掘工作。2000 年开始,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针对晋阳古城遗址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试掘,主要在城址范围和城墙分布方面取得了一定收获。2011 年大遗址保护项目实施以来,省文物局组建了由省、市、区文物考古机构参加的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晋阳古城考古工作始步入新的轨道。笔者有幸,曾参与了晋阳古城2011-2012 年度的勘探发掘工作,后又在省文物部门协助负责全省考古与大遗址管理工作,深知晋阳古城作为当时的重点工作对象之一,推进难度非常之大。站在晋阳古城考古工作的参与者、管理部门和旁观者的角度,从不同的视角更能体会这项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对古城凝结着诸多复杂的感情。千年古城带给他们荣耀的同时,也极大阻碍了他们致富的门路,多年来眼看着周边区域的开发如火如荼,村民越来越富裕,与此对比,古城保护区内的村民们,则只能用贫穷来形容了,因为他们的土地上按规定只能种植一些根系较浅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就连家里盖房子地基也不能挖太深。诚心讲,这些老百姓,为了古城的保护,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直到现在,古城营一带的村民,比起周边的其他村庄来,也是有名的穷地方。 对地方政府而言,更是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晋阳古城遗址横跨在西山与汾河之间,生生地切断了晋源区与太原市区的联系,如果没有晋阳古城,随着太原市区扩容“南进”战略的逐步推进,晋源与市区最终融为一体是大体可期的。然而,规模如此之大的古城遗址,在现有的文物保护框架下,政府怕也实在找不出“双赢”的更好突破口,搁置也是极其无奈的选择。举个曾让考古队很头疼的例子。晋阳古城处于城市周边,村民种植大多以经济作物为主,青苗补偿费用本身就很高,而且在重点考古工作区内还有大量园林局下属的苗圃园,这类补偿考古队就算搭上全部费用也根本不可能承受,但是这两年太原市政府在这方面确实给予极大的支持,花大力气解决了考古队发掘用地的问题。 对各级文物部门而言,则是顶着重重压力隐忍坚守。一方面,要确保古城不受到大规模破坏,尽到保护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积极推进考古工作,以期确认这座千年古城的核心价值究竟何在。晋阳古城考古的条件极其恶劣,头顶着“中国的庞贝古城”的美誉,自废弃以后再未经现代城市叠压,按理说保存应该相当理想,只要揭掉宋以后的地层,早期遗迹大概就“跃然纸上”了吧,可实际上远不是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受晋阳古城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文化层埋藏厚度高低悬殊,从西到东逐渐加深,最浅处大概只有一两米,而在东部则有近20 米深。受多次洪水冲积,埋藏较浅的西部宋代以前的遗迹上普遍累积了厚厚的鹅卵石层,大面积的洛阳铲勘探基本不现实,古城东部文化层埋藏深、地下水位也极高,大面积钻探和试掘同样不现实。据此,寻找遗址最核心的区域所在,成了多少年来都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在与政府、开发商、社会各界的博弈中,各级文物部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有了明显的进展,通过采用地质勘探、十字大探沟试掘、大面积揭露等多种方式结合,确定了城内一些重要的遗迹地点。这些成果曾在《文物世界》2014 年第5 期做过专题报道,而此次面世的一号建筑基址发掘成果,也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地点。随着发掘的开展,报告的编写也同步进行,就迅速报道发掘成果来看,晋阳古城的考古工作也是值得称道的。要知道,本报告的编写者,他们在各自单位都是承担了大量其他的工作,而并非专此一门。能有今天的收获,实在是来之不易。 了解了以上的这些艰难而复杂的背景之后,仅仅以这本考古报告的出版,我们就该向多年来领导、参与和积极推动晋阳古城遗址保护和考古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报以由衷的祝贺和致敬的。当然了,任何行业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特有的困境和无奈,不唯考古如此。田野发掘、整理资料、编写报告本就是考古工作者的本职工作而已,事实上,在这些事情上花费的精力可能远不及在工地上每天盘算着怎么应付各方的干扰来的多。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是当前关于晋阳古城遗址的第一部考古报告,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报告主要收录的是2013—2014 年在晋阳古城西南城墙附近,对城墙和一号建筑基址及相关遗迹的发掘整理成果,出土有汉至宋初时期的陶器、瓷器、三彩器和建筑构件等上千件。报告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绪论、发掘与整理概况、地层堆积概况、遗迹、出土遗物、结语等。报告章节编排中规中矩,初读之,笔者有几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在全面报告此次发掘成果的同时,报告编写者也对此前数十年来晋阳古城的考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分析,很多结论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从而为读者全面了解、认识、研究晋阳古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突出了晋阳古城遗址第一部考古报告应有的内容;二是在北朝及唐至五代陶瓷器和建筑构件的区分、演变等方面,也做了一定的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相关研究的进展;三是在大型“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兹举一例。晋阳古城虽在前979 年被毁,但并不意味着此后没有人类活动,一号建筑基址上叠压了宋元明清以来的文化层,要想搞清楚更早期的考古现象,就必须挖掉晚期的遗迹,这种突破既需要发掘者有充分的学术眼光,面对一旦破坏就不可恢复的古代遗迹,其实也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城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针对城址的发掘,必须要揭露相当的规模才有可能搞清楚各类遗迹、现象的相互关系和性质,特别是对晋阳古城这种既无法全面勘探、考古用地又存在相当局限的城址,更是时时考验着发掘者的智慧。 限于时间的仓促,报告也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图版中缺少古城地貌及大环境的照片,不便于读者对晋阳古城的自然地理概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未能列出系统的遗物分期图等。但瑕不掩瑜。2016 年11 月,在太原召开的“2016 年山西隋唐宋金重要考古发现专家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对晋阳古城近几年的发掘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既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期望。从2011 年省市区启动联合考古至今,才短短的五年,想要搞清楚一座延续上千年的古代城市,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所以说,晋阳古城的考古工作仅仅只是走了一小步,我们也寄望于未来,愿这些辛勤的考古人能有更大的收获。(《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6 年10 月出版,定价:280 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4月14日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