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考古百科 >

山西左权石匣墓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考古网 陈佳一 参加讨论

    石匣墓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石匣乡石匣村北,清漳河西源北岸的山前台地上,西邻石匣水库,东距石匣县城约10公里。
    2010年4月~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和榆高速”工程所涉及的石匣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其中东周时期墓葬15座,金代墓葬11座,明清时期墓葬3座。
    东周时期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无墓道,墓向多数在340°~355°之间,少数在0°~20°之间,偶见合葬墓。现存墓坑开口于耕扰层下,直接打破生土层,平面多呈长方形,个别为圆角方形,面积最小者2.4米×1.2米,最大者4.5米×3.5米。墓室多口大底小,少部分为口底同大,且四壁多较平整,不见明显加工痕迹,墓室填土亦经不同程度的夯打,特别是M16、M28、M29夯打严实,可见明显夯层。葬具多一椁一棺或一椁双棺,仅M7为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偏北,面朝上;人骨除部分被破坏外,一般保存较好,死亡年龄多在30~45岁之间,个别墓葬死者存在龋齿、牙周炎及骨刺等现象。
    
    M11
    墓室中均见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主要为陶器,以鼎、豆、壶、盘、匜或鬲、罐、盂为基本组合,多置于墓底的椁内棺外,M23陶器位于椁室盖板上,而M4、M7和M10随葬陶器发现于墓室填土中;个别墓葬(如M22和M27)随葬的鼎、罐内残留有经烧煮的狗或兔等动物骨骼,应是下葬时特意放置的熟食;而M24直接以整只小狗作随葬品。此外,偶见有骨簪、铜带钩和玉器等贴身饰品与陶器伴出。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墓葬,均在死者脚端棺外堆放有若干石圭,石圭的多少与墓葬的规模存在一定的联系。根据随葬品组合与特征、墓葬形制,可以判断墓地的使用年代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M24
    此次发掘的15座东周墓葬的分布规律为:墓葬时代越晚越有逐渐向高一级台地转移的趋势。而在丧葬习俗上,当地土著文化(以狄为主)与同时期的晋文化多有交叉、重叠与融合的趋势;但土著的色彩依然明显,表现为晋文化中罕见的圆唇侈口鬲、黄红彩绘的流云纹与重三角纹的陶鼎、陶壶等。
    为全面了解该墓地相关情况,以发掘点为中心,对周边可疑地点进行了系统踏察,在石匣村北东周时期墓地东南方向的台地上,发现有不少东周时期的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盆、豆、罐等,这表明与墓葬对应的同时期居民点很可能就在发掘区东南且背山面水的清漳河西源北岸台地上。
    金代墓葬共计11座,均为土洞墓,土圹竖井式墓道,较宽;分四排,第一排一座,第二、三排分别三座,第四排四座。排列整齐,显然经过严格规划的家族墓地。这11座墓葬开口于宋金文化层或耕扰层下,直接打破生土层,墓口平面近似“凸”字形或亚腰形,方向多在180°左右。洞室略呈弧顶,少数已坍塌,墓门均以当地盛产的大块红色砂岩石板封堵;墓道两侧经常可见两组对称的脚窝,壁面亦较平整。葬具多为一棺;除第四排西南角的M20(迁葬),仅剩几片碎小骨渣外,其他各墓棺内均为多人合葬;M26为多人并室合葬,其他各墓都是多人同室合葬。需要特别交代的是M18这座合葬墓,在其一次葬的男性死者身下发现有火烧后的女性墓主部分肢骨,应是火葬后的残留物;M20残剩的几片碎小骨块却不见火烧痕迹,也没有任何随葬品,应是迁葬后的结果。
    在各合葬墓中除上述M18和M20外,西侧死者均为一次葬的女性,仰身直肢,头向北,面朝上,其旁通常有多具二次葬的成年男性;一次葬的女性年龄一般大于同室合葬的男性,男性死亡年龄在30~45岁之间,女性死亡年龄在40~60岁之间。墓室内随葬品以瓷碗、瓷灯盏、铜钱和石球为基本组合,瓷碗、灯盏多置于棺内,石球置于墓底四角,以作镇墓之用;此外,还有一些陶器和铜钱。
    金代小型家族墓地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一大收获,这是继汾阳东龙观之后山西省发现的又一宋金时期墓地。从墓葬形制与随葬品基本组合的一致性及墓地严格的规划来看,这四排墓葬应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四代人;每一排墓葬在以埋葬的统一性表示其同辈人血缘关系的同时,更与上排与之紧邻的墓葬靠拢,但到了第四排的四座墓葬已明显分为两组,甚至出现了M20这种直接迁出祖墓的现象,这一排墓葬也正好是该家族的第四代人,可能与已出“五服”,需重新立祖有关。而墓地以中老年女性一次葬为主的多人合葬形式,充分体现了其特殊的丧葬习俗及当时生活中女性地位普遍高于男性这一特殊历史现象。
    明清时期墓葬共清理3座,其中一座为土坑砖室墓,另外两座为土洞墓。土坑砖室墓为竖井式墓道,双重封门,首先用板砖垒砌为第一道封门,第二道封门的方式和材料与此次发掘的金代墓葬一致,均是以整块的红色砂岩封堵,墓门顶部刻有“吉宅”二字;墓室为拱形顶,底部平面呈长方形,五人合葬,随葬品有瓷碗、铁灯盏以及“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两枚铜钱。两座土洞墓均为合葬墓,竖井式墓道,出土有“嘉庆通宝”字样的铜钱。
    明清时期墓葬随葬瓷碗、以当地盛产的砂岩石板作封门的丧葬习俗,不仅与我们在此地点发现的金墓雷同,而且在当地现代砖墓中亦是如此。此外,在调查中还发现,现代砌筑的砖室墓墓门上也通常刻有与明清时期墓葬“吉宅”类似的“佳城”二字,表明宋金以来丧葬习俗的在当地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中国文物报社,2011年。
       王俊,张光辉:《山西左权县石匣墓地的发掘及主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10年9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