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代表作《物种起源》出版不久后,“生态考古学”一词就出现了,但是生态学思想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针对的是19世纪就已出现的进化论观点。20世纪的生态学家把个体单位视为主动的,它们能够与环境互动,影响是双向的。19世纪进化论的方法强调长期的、渐进的进化路径,而20世纪的方法则更注意特定的时间与地区里有机体与其环境的相互影响,我们现在把这种研究成为生态学。 19世纪晚期以来植物学家对欧洲沼泽泥炭的观察导致人们推测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秩序,这种秩序类似文化领域所反映的文化进步。就像在人类社会中所看到的,从简单、尚未分化的社会发展成为复杂的等级社会,自然界中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发展替代关系。从下到上观察一个沼泽泥炭层的剖面,就会发现下部未分化的草本群落让位于上部分层的、分化的林地植被。如同人类社会走向复杂的进步途径一样,自然群落也是向着顶级群落方向演替。这样的发展轨迹不仅见于时间层面上,而且也见于空间层面上,包括最佳的与一般的生长环境条件。这种演替与进步的思想极大地启发了对农业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先是中石器时代考古,而后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它们都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生态适应。 生态学家马上着手研究能量的运动,将之视为所有存在之物相互关联的基本原理,运动的形式也因之而生。能量传递的主要形式在于食物消费,“生态金字塔”的观点就表示在每一个捕食等级上能量的实际消散,“持续的生物量”具有金字塔形的结构,总量随着“食物链”或是“食物网”的上升而极具减少。 能量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相对短的食物链中逐渐消散,而资源中有一些是可以再说的,比如水与物质养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这些循环的稳定性机会影响自然群落的形式,也会影响它们之于人类活动的敏感性。一个顶级群落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每个循环的地位。最丰富与最复杂的林地系统以高效的方式循环利用物质,大部分的物质以有机体的形式储备起来。 第一代生态系统模型视平衡为“自然”状态,解释的重点是要解释变化,而认为稳定状态不需要解释。不平衡来自于外力的作用,或是气候的冲击,或是人类的干涉。1973年罗伯特﹒梅证明,即使没有外力的干预,捕猎者与猎物关系逻辑方程的结果也可能波动,甚至可能出现混沌状态。用正式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自然”状态的平衡解体,而非成为另一种特殊的状态。虽然不平衡生态学本身还是新生事物,但它对考古学思想已有不小的贡献。如今我们研究过去环境急剧变化的能力与方法发展迅速,不平衡模型未来的应用还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英]科林•伦福儒 保罗•巴恩主编 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