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惊喜青藏高原考古引人注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中国文物信息网 张建林 参加讨论

    在进入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入围的名单中,有4处是青藏高原的考古项目,分别为青海治多参雄尕朔细石器遗址、西藏日土洛布措环湖考古调查、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青海玉树贝纳沟摩崖石刻考古调查。这使得2013年成为青藏高原考古成果最为集中的一个年度,颇为引人注目。
    西藏日土县洛布措是地处青藏高原西端的一个高原小湖泊,湖平面海拔4350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环湖调查中发现遗迹区4处,共发现岩画618组、墓葬57座、祭祀坑24座、大型石片图案1组、石构遗迹4组。洛布措虽然面积不大,但环湖区域的考古遗存种类多、数量大、时代跨度长,各类遗迹分布密集,表明这一地区是古代西藏西部族群的重要活动区域。岩画的题材与风格、祭祀坑中出土的玻璃珠、较为典型的吐蕃墓葬反映了从公元前至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联系。
    青海治多县参雄尕朔细石器遗址则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通天河支流,与西藏的日土县一西一东,相距2000公里,海拔4030米。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灰坑3座、石堆遗迹11处,获取石制品2000多件,其中石核78件、细石核和细石叶300多件。除此之外,还出土少量动物骨骼和炭粒。遗址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大、种类多、层位关系明确,并且在层位中采取倒测年标本,为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区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石渠县文化局在四川石渠县发现数量众多的吐蕃时期(唐代)佛教造像,更为引人瞩目。计有白玛神山摩崖造像群、烟角村摩崖造像群、须巴神山摩崖造像群等3处近20幅摩崖造像,加上之前发现的照阿拉姆摩崖造像,使石渠县成为川、藏、青三省吐蕃时期佛教造像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吐蕃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了解。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在青海玉树州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附近新发现的摩崖石刻造像和藏、汉、梵文题记也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地区吐蕃佛教遗存的内容。
    在西藏与四川、青海交界的区域内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吐蕃佛教石刻,多以大日如来造像为主尊,反映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信仰的流行。造像风格可以看出印度和中原地区的影响,更有吐蕃自己创造的“吐蕃样式”佛教造像风格,展现出8~9世纪吐蕃吸收并融合印度、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并一度发展出本土化的造像风格的情况。新发现的古藏文题刻,为我们了解造像功德主、造像缘起、参加造像人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藏文文献与考古资料表明,公元7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建造佛堂、寺院,雕凿佛像,但在西藏自治区腹地少有造像遗存发现。近年在藏、川、青三省交界地区发现数量众多的石刻佛教造像,无疑为进一步研究吐蕃佛教史、吐蕃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新资料。
    除了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佛教艺术交融方面的学术意义之外,在唐王朝和吐蕃之间交通往来线路方面也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中外学者论及“唐蕃古道”大同小异,所依汉文文献不外唐蕃使臣往来及两次唐公主进吐蕃相关记载。大致线路为今西安经兰州、西宁、玉树、聂荣、那曲、羊八井至拉萨。但玉树经那曲至拉萨一线至今未发现明确的吐蕃时期遗迹。而藏、川、青一带吐蕃佛教造像多有发现,从青海玉树至四川石渠,再至西藏江达、察雅、芒康,南北贯通,更有林芝米瑞第穆萨摩崖碑铭、工布江达洛哇傍卡摩崖造像东西呼应,形成了一条与唐蕃古道并存侧的佛教传播路线。很可能这条路线也就是唐蕃古道一个重要的支线。
    (《中国文物报》2014年4月11日8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