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遗落在黄土高原上的黑珍珠——陕西澄城县尧头窑考察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兴国 参加讨论

                                        得知有机会去陕西澄城尧头窑进行考察时我正在湖南永州做窑址调查,无独有偶,永州市新田县也有一个尧头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新田县尧头村内尚残存大量宋代馒头窑。据考证,馒头窑的筑造技术源自中国北方,这一南一北的两个尧头村因为烧制陶瓷而在我脑中链接在一起,村子因窑而名,必然有一段与陶瓷有关的不同寻常的历史。 
    历史:从市镇到遗址
    尧头窑位于陕西澄城县尧头镇尧头村,东北距澄城县城约10公里,尧头镇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东部,属于黄土高原向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丰富的煤炭和坩土矿产资源让尧头镇成为远近有名的窑业古镇。方志文献对尧头窑业有较多记载,从中我们可以对尧头窑的烧制历史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明嘉靖《澄城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明天启五年《同州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民国15年《澄城县志》记载“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二十余家,每年共出三十余窑”。可见,以尧头镇为中心的这处民间窑场至迟在明代就开始烧瓷了,在明清时期发展到兴盛阶段,清末至民国初期尧头的陶瓷业开始衰落。
    据村民讲述,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个体经营的窑户曾组织合作社,尔后又成立地方国营性质的澄城陶瓷厂,延续了尧头镇陶瓷产业,现存比较完好的窑炉也多数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产物。直到上世纪末,由于地下小煤窑的不恰当开采,尧头镇面临塌陷的危险,当地村民都不得不从塬顶迁移下来,在东边建设尧头新镇,于是老镇大多民宅被废弃,成为一条“老街”。对尧头镇陶瓷产业形成致命打击的还不只是煤矿的过度开采,随着民用生活中塑料制品的盛行,尧头窑的瓷器和砂器产品遭到了市场无情的抛弃,老街上的老窑匠向我们无力地申述着“塑料桶装油会让油变味,尧头窑生产的油罐子不坏油”,人们享受着便利的同时也丧失了一些生活的品质。
    尧头镇的陶瓷烧制业没落后,窑业废弃物也成了一种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村里曾大规模组织村民挖掘瓷片,卖给耐火材料厂粉碎后用作搀和料;此外瓷片还被用于建筑窑洞时填补窑洞上的缝隙,据说,每建一个窑洞要耗费瓷片1千斤。再加上多年来的生产生活,窑区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毁坏,但除废弃堆积被大面积挖掘扰动外,其余生产单元基本保存完好,大量独具特色的民居也未被拆毁,而市镇街道的面貌仍然有迹可查,是一处难得的北方民间陶瓷手工业市镇遗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窑洞房门上已经生锈的铁锁告诉我们,这个古镇虽然已被遗弃但仍未被遗忘,在周家洞仍有不愿舍弃的手艺人和村民,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因为见证了一个遗址的诞生,他们向我们讲述的老镇故事显得格外真切(图一——图四)。
    
    图一 被遗弃的村落——周家洞
    
    图二 周家洞的水窖
    
    图三 烧造区与生活区之间的门洞
    
    图四 周家洞被遗弃的民宅
    还能听到些什么,看到什么?
    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公路,西至西坡,南至南沟边,面积达4平方公里,地面可见遗存包括陶瓷烧造区的挖土洞、拌泥池、碾釉池、作坊、窑炉、瓷片废弃堆积层等,生活区的古民居建筑群、道路、古树、宗祠、水窖等一应俱全,市镇区的窑神庙、宗庙、商铺、街道等依然有迹可查。尧头窑遗址规模宏大、保存完好,以致被一些媒体称作“古窑活化石”。村里至今仍然坚持用传统制瓷技艺烧制黑瓷的周铁怀师傅用“五老”和“五古”来概括自己对故乡尧头的认识,即老窑、老瓷、老手艺、老村、老人,古遗址、古村落、古民居、古作坊、古商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和关注家乡的“五老”和“五古”。“五老”是活生生的,“五古”则已静默无言,这“五老”与“五古”通俗却又精辟地概况出了尧头古镇这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体。
    尧头村里有周、李、白三大姓,还有宋、张等小姓。周、李、白三大姓按地理位置划分烧制不同的陶瓷器具,位于西坡的周姓主要烧制瓮器,东边白家城和红科的白姓主要烧制砂器,南沟、南关和后坡附近的李姓和宋姓则主要烧制黑器和碗等日用品。尧头窑有碗窑、瓮窑、黑窑、砂窑4个行业,较为明确的分工似乎表面这里曾有严格的行会管理。
    尧头老街大致为东西走向。在街道两侧至今保留了数十座老房屋,多是旧时的瓷行店铺和祠堂。尧头镇解放前是澄城比较繁荣的大镇,据说镇上以前还有始建于元代的窑神庙,后被改建为小学,古迹已无存。村民回忆窑神庙原有三道门,头门进去为两座戏台,二门两边有娘娘庙和马王庙,供着送子娘娘和“马王爷”,再进去是个广场,两边有钟鼓楼,放置有铁马、铁鹤和铁旗杆各一对。在供殿里悬挂有“山灵万代”牌匾,最后是正殿,供有尧、舜、禹三位神像,悬挂“火石万方”牌匾。此外据说还曾建有龙王庙、东岳庙、祠堂等宗庙建筑,庙附近还有每年定时出现的庙会活动,庙会期间也是尧头陶瓷产品交易量最大的时期。村民们说,老街的布局为东头卖砂器,中间卖碗,西头卖瓮。镇上生产的瓷器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还销往东边和北边的合阳、韩城以及山西,主要靠牲口驮运出入。
    尧头窑地处陕西渭北高原东部,独特的黄土高原为这里的陶瓷产业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这里保存着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以来的各种窑业市镇遗存,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自从2001年被陕西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以后,尧头窑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成为一些影像爱好者和大众传媒的创作主题。2006年6月尧头窑陶瓷烧制技艺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等历代名窑一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尧头窑的价值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但被记录的不应当仅仅是技艺,也不应当仅仅被记录。
    技艺:生存的手段和目的
    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铁怀师傅告诉我们,从取土到成坯,经施釉,与装饰,再到烧成,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得到正品投放市场。当地人在农闲时间利用这门手艺补给家用,也有赖此为生的专业户,至少从明代开始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但现在村里能熟练掌握这72道工序的人已不多了,对于周铁怀来说,以前技艺是他生存的手段,而如今这技艺更多的成为他生活的目的本身了。“年轻娃娃看不上这挣不了多少钱的手艺”,这手艺该如何传承,周师傅有点茫然。想来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在周师傅的窑洞里呆上半个月的没几个。
       1、原料
    尧头窑之所以能在这方土地上产生、兴盛,与这里的两种物产分不开,一是丰富的煤炭资源,二是一种被当地人叫做“坩子土”的高岭土矿。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分布于沟涧的崖壁中,为陶瓷烧制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坩土性质和瓷土相同,是黏土的一种,其矿物组成主要以高岭土为主,有少量石英,是北方常用的制瓷原料,与南方制瓷原料相比,其特征是高铝低硅,耐火度达1600℃。村民告诉我们,这里的两条小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出产制瓷所用的坩土,河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坩土的坑洞。尧头窑可能有集中处理制坯原料的地方,在西河西坡一带还残存一些拌泥池和沉淀池。
      2、制坯
    尧头窑的成型方法以快轮拉坯为主,由于窑洞内光线较暗,拉坯的陶车一般都安放在靠门口较光亮的地方。器形主要有碗、盘、灯、罐、盆、瓮等普通日用民瓷,还有些动物瓷玩,造型大多粗犷古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老鼠罐”和“懒婆娘”。“老鼠罐”是一种带盖小罐,罐身与盖代表天地合一,而盖子上作钮的老鼠则寓意来年丰收的喜悦。“懒婆娘”更是一绝,其功能可从它独特的名字身上猜得一二,是一种为妈妈设计的婴儿椅,婴儿往里一放,安稳无忧,当然,勤快的妈妈还可腾出手来干点别的活,是照看宝宝的好帮手(图五——图八)。
    
    图五 窑炉后的作坊
    
    图六 窑洞门口的拉坯陶车
    
    图七  老鼠罐
    
    图八  懒婆娘
        3、施釉
    尧头窑产品主要有白釉瓷、黑釉瓷、青花瓷,而以黑釉瓷最具特色。黑釉瓷俗称“黑珍珠”,正品釉层厚薄均匀,釉面乌黑发亮,前面所说的“老鼠罐”正是尧头黑瓷中的珍品。配制黑釉所使用的主要原料是当地取之不竭的黄土,我们在周师傅作坊中所看到的黄色泥浆竟能烧成乌黑发亮的“黑珍珠”,这也是土与火之间最让人惊奇的变化之一了(图九——图十)。
    
    图九 碾釉池
    
    图十 用于烧制黑釉的黄色泥浆
      4、装饰
    尧头窑陶瓷的装饰手法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青釉刻花等,其中以黑釉刻划花最为出彩。黑釉刻划花是在施有黑釉的瓷坯上用竹笔刻划出花纹后,露出坯胎的底色,经高温烧制形成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图十一——图十二)。
    
    图十一 黑釉刻花器坯
    
    图十二 黑釉刻花双系罐
      5、烧成
    烧成是传统制瓷工艺流程中最为关键也最不易被掌控的一个环节。尧头窑的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燃料。馒头窑是北方广泛使用的一种热工设备,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为“馒头窑”, 由火膛、窑室、排烟孔和烟囱组成。北宋中期北方开始以煤作为烧制瓷器的燃料,馒头窑随之有了新的变化,火膛内增设了炉栅,炉栅下面有落灰坑,有的还加设有通风设施。尧头窑的馒头窑大多用红砖和废弃的匣钵铺砌而成,窑内壁抹一层耐火泥,窑炉顶部留有一圆形孔口,当地人成为“龙口”,窑门上留有观火孔。在落灰坑点火预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利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石灰泥等封闭严实,观火孔也一并封闭。燃烧过程一般需耗时3天3夜,熄火后还得冷却7天方可开窑取货(图十三——图十四)。
    
    图十三 尧头窑的馒头窑
    
    图十四  被打开的观火孔
    陕西省的文物考古同仁正在尧头窑展开系统的考古和保护工作,曾被遗弃的陶瓷老镇现如今正重获新生,辞行时我在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在周师傅的窑洞里住上一个月,吃完馍和饺子后,亲手烧制一个“懒婆娘”,那一定会是送给女儿入学时最好的礼物。(本次考察由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工作坊《多学科视野下的明清时期制瓷手工业市镇研究》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