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东汉陶耳杯-广东肇庆汉墓出土编号M9;8 ![]() 图2-广东肇庆汉墓出土红陶珠 ![]() 图3-东汉普通陶耳杯-广东肇庆汉墓出土编号M7:4 ![]() 图4-左为洛阳汉墓出土西亚搅拌玻璃香水瓶-右为江苏甘泉山汉墓出土搅胎残片 ![]() 图5-唐代巩义黄冶窑绞胎残片-故宫藏古代窑址标本卷一 ![]() 图6-唐代巩义黄冶窑绞胎三脚炉-故宫藏古代窑址标本卷一 ![]() 图7,透明绿釉绞胎水盂片-北京2005年出土 阅读《肇庆古墓》(广东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科学出版社 ,2008年),在肇庆市地区的考古发掘报告里(2004-2006年),发现在康乐中路的汉代墓葬出土数件陶质耳杯中,有一件耳杯出现绞胎装饰工艺。该墓葬编号M9,该耳杯编号M9:6。这只耳杯内面呈现深浅双色陶料,线纹明确,深浅二色互相交叉卷缠,并不像无规则的土锈腐蚀变色,同墓里一颗陶质珠,也呈现类似的红白纹路(图1, 图2)。这个耳杯与同地区同时期墓出土的其他陶耳杯数个做比较,形状特点与大小都基本相同,其他耳杯表面则呈色整齐,除了少量土浸沁斑,明显可见整体色调表现一致(图3)。因此,M9:8耳杯显示出来的纹路,应该是制造时候有意进行装饰,观察其绞合材料,由呈色显示,深色与耳杯住体色调相同,应该直接采用了器体陶料,浅色料则呈现奶白,类似取自于比较纯净的高岭土。此外,就是深浅色料在糅合中的混杂过渡色纹。 “同时出土的羊圈,动物模型,釉陶器等随葬品,是广东东汉墓中后期墓葬中比较流行的器类。M9出土的耳杯与番禹员岗村东汉墓中B 型耳杯(M2:3,M2:10)等基本相同。因此,M9的年代应为东汉中期或略晚。”(《肇庆古墓》P124) 从绞胎工艺来看,汉代的中国境内对于绞胎器物,并不陌生,当时就有大量的西亚玻璃器不断西来,包括已经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今天的中国境内出土物看,有绞料玻璃,缠丝玻璃器皿等利用绞胎原理制造的器物,“江苏甘泉山2号东汉墓出土罗马搅胎玻璃碗残片。在洛阳东汉墓发现一个完整的搅胎玻璃香水瓶。在英国一世纪遗址发现同类搅胎玻璃,现藏伦敦大英博物馆。”(《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 P160),(图4)。汉代广东的徐闻县就是当时与西方交通的著名大港,誉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古代中国发展海上交通,主要始于汉武帝平越南,利用南海道与西洋诸国进行交通活动。玻璃制品是文化和贸易交流中的主要物品之一。”《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干福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有了上述背景,广东汉墓出现绞胎陶耳杯,也就并不奇怪,因为汉代正是中国与罗马联系颇为密切的时期。 而制作材料来看,红陶是中国陶器的主要种类,从山东到湖北的墓葬里都有红陶器出土,高岭土在中国的南北也有广泛分布,中国白陶早在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墓葬里就出现,商代中晚期白陶器已经工艺成熟而器物精美。利用高岭土做化妆土,做白彩绘画,一直源源不断有实物证实。广东省有高岭土矿。因此,广东汉墓出现的耳杯,利用高龄土做白色料,与红色陶土搭配绞合,虽然不排除是广东以外地区制造后输入,但根据广东本地既有材料资源也有技术参考背景,而且该器与同地区墓葬耳杯的材料和形制类似,这只耳杯也可能就在广东本地制做。 绞胎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个独特的装饰工艺,关于它的产生时间,学界一般认为是在唐代中期,略晚于三彩。在《黄冶窑考古新发现》(河南考古研究所等主编,2005年)里,提到唐初至唐中期,窑址出现全绞胎制品,而晚唐,半绞胎制品基本代替了全绞器,此后延续下去。山西浑源窑也有唐代的绞胎制品出土(具体分期不详)。这个品种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表现特殊的品种,尽管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却至今没有发现实物遗存提供它的早期发展阶段,唐代出土的制品已经显出技术高度成熟,一直是高档器皿(图5,图6,图7,北京 2005年西单工地出土的绿釉绞胎水盂片)。这个品种的出现源自谁,工艺何以如此成熟,一直成为热心探索的题目。 广东汉墓出土这只独特的陶质绞胎耳杯和一枚陶珠,如果收存该物的单位能够仔细观察,确认其装饰工艺,就用实物把中国陶瓷的绞胎工艺提前到了汉代,汉代生产这样的器物,结合同时代流行的玻璃工艺品,对于陶瓷搅胎装饰的出现,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解释。(《中国考古网》2011年9月2日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