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区的样板房 受几家慈善基金会的邀请,谢英俊于2008年7月进入四川灾区。在考察的过程中,他看到灾民们迅速相互协助搭建临时住房,努力在废墟瓦砾中寻找还可使用的旧木材和砖头时,深深地为中国农民自力更生的勤劳和智慧折服和感动,因此对将要和灾区的农民一起重建家园充满了信心。8月,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首先在绵竹市九龙镇新龙村修建了示范样板房。 在结合当地状况和参考国家规定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标准之后,他设计的是两户联排两层房屋,面积各占100平方左右,主框架是以槽钢为主的轻钢结构,屋顶为斜檐,材料用波纹板,下面加铺稻草辅助隔热保温,天花板采用当地生长的竹子。墙体底部用了坚固的砖石材料,加强房屋抗震和抗泥水冲击的能力。上半部分的墙体则就地取草泥垒填。 具有抗震功能的轻钢材料可循环使用,且经过严密设计,在工厂严格把关其精密度,在建造时便于组装操作。竹、草、木、泥土、砂石等当地即取即得的材料不仅廉价,还可将碳排放量减少到最少。设计上留有弹性,让农民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民族习惯、经济能力选取不同的建筑材质和式样进行建造。房屋的总体造价为每平方米500元左右,既防震、环保、价廉、美观,且通过简化构造方式,让有行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参与到自家住房的重建当中,在此过程中重建自信。 10月初,这两户样板房建成之后,立刻在当地获得热烈反响,德阳市政府决定拟建5万户进行推广。 谢英俊在四川的重建工作立刻在汶川、茂县、青川、绵竹等乡村分别正式展开。汶川草坡乡码头村108户的重建便是其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项目。理想的状态中,谢英俊带来他的整套建房理念,给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这个藏族、羌族村民居多的村庄以环保、自助、负担较轻的方式完成灾后重建。在密集群居的新房建设过程中,新的社区关系、族群关系乃至灾后心理的重建也能得以完成。阿坝州政府期望这一项目可以作为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和成果加以展示和推广。于是,码头村的重建工作便成为集体领导的统一核算、统一建设的项目。 然而工作开始之后,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专家炮制的闹剧? 在谢英俊的设计中,通过劳力交换和就地取材,每户人家大约花五六万元左右便可完成房屋的建设。其中,由于得到上级领导和慈善基金的支持,码头村的村民每户约3万元的轻钢材料均由慈善机构捐助,国家给每户平均大约2万元的建房补助。这样算下来,每户人家加上购买宅基地需要付的1万多元,自己最多花上2万左右就可以把新房建起来。 然而,实际的建设中,村民们并不接受自助协力造房的方式,反而要花钱请建筑施工队。村里不少人也不大接受传统的、就地用草泥夯土垒墙的方式,他们认为那不规整、不美观,不如用砖砌,标准、迅速、好施工。这样的观点在外请的施工队到来之后变得更为坚定。于是,加上请施工队的钱、买建筑材料的钱、装修的钱等等,村委会最终算出来每栋房子的报价为14万元,也就是每户实际要交12万元多才能建成新房。这让大部分村民产生怨言。 同时,由于重建工地不能占用太多耕地、集中居住便于农村社区建设等要求,谢英俊设计的是两户联排三层带后院的楼房,每户的占地面积在五六十平方左右。一底两层的结构,完全可以让当地人按照他们传统的房屋样式——底层用土石墙、上面夯土和做木板墙、房顶用石板进行建设,三层房屋也能解决占地不超过国家标准的问题。然而向来习惯独门大院居住的村民们不满意这样的格局,他们并不关心房子的样式是否传统,他们只是觉得房子太小,农具、粮食、柴禾都没处放,厨房和厕所盖在屋子里面也不习惯,上楼下楼对老年人来说很不方便。并且,长期习惯于在山上散居的人们要集中在一起生活,对于不少人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这样的状况,似乎印证了之前网上对于谢英俊理念的质疑之声:让农民自主建房?这是专家炮制的理想主义的闹剧。但谢英俊显然并不在意负面的评价,也不急着去回应百姓的意见——“农民的需求要慢慢一步步满足。”自助造屋计划一时间难以让当地的农民立刻获益并产生共鸣,他对此似乎早有准备。谢英俊认为:“自助造屋是一种全新的观念,要农民一下子接受不容易。我们很多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是受到媒体的影响,比较跟着流行走,要转变需要时间。比如说相关单位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时候,一般的宣传之后具体落实下来的做法还是不够,国家让减少使用粘土砖的措施具体落实下来都还很困难。这种推广对农村真正要有效,还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我们个人只是做一个理念实践。”也就是说,谢英俊很清楚自己的造屋计划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理念上的实践,但通过实践一步步地改变理念,对谢英俊来说,比起实际上帮助农民建设房屋,是同样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