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为个案的清原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陪送”的种类与金额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调查中,出现了女方家庭为男方买衣服和皮鞋的案例。如果将其与前述男方婚姻支付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它是对男方家庭“买衣服钱”的一种借用和颠倒。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买衣服钱”只存在一种关系,关系的两端分别连接着男方家庭与女方;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买衣服钱”存在着两种关系,除了前一种之外,还包括第二种关系,它的两端维系着女方家庭与男方。这说明,“陪送”不仅仅是送给女儿的礼物,同时也是送给夫妇单元的礼物。通过对婚姻支付形式的借用,女方家庭对待女婿的态度与男方家庭对待儿媳的态度正朝着趋同的方向努力。更为确切地说,“陪送”的构成与男方家庭中的婚姻支付越来越相似,娘家正在试图提高在夫妇单元中的影响和地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女方家庭也采用了现金支付的形式,这些都与男方家庭的同期行为极为相似。同工同酬的政策让男女获得了同等的工资收入,也正是因为此,女儿对于家庭的贡献与儿子相差无几。这些贡献包括为兄弟娶媳妇、为家庭添置大件,等等。女儿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陪送”的增长可视为娘家对女儿贡献的回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陪送”,也随着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水涨船高。在这一阶段结婚的几个案例中,如果单从现金和物品本身,很难分辨出是男方家庭还是女方家庭的资助。以上说明,目前姻亲家庭间对夫妇单元的资助越来越趋于同化。 清原镇俗称清原县城,原为一个乡村集镇——八家镇。1925年,以八家镇为中心添设县治,定名为清源县。因与山西省所属县名相同,1928年清源县更名为清原县,八家镇随之更名为清原镇,并沿用至今。清原镇是清原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省会沈阳146公里。镇内多为山地和丘陵,土地的分配格局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清原镇生活着满族、汉族、朝鲜族、回族等10个民族,其中满族与汉族一直占据主体位置,两者占总人口的85%。镇内现有人口85195人,32538户,其中两代户的家户形式占有较大比重。由于历史上从关内到当地的人口流动从未中断,因此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东北人”和“关里人”的区分。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山西、江苏等地,其中多为山东移民。县城内大多数居民为非农业户口,周边村屯居民从事稻米和蔬菜生产。 有关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的陈述显示出,清原镇是从农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县镇的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兼具城市与乡村的过渡特征,同时又是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地区。这些区域性特征,对当地的通婚半径形成了重要影响。相对中心的地理位置,居民的民族构成、来源地构成,两代户为主体的婚后居住形式,以及1980年以后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当地居民在镇内寻找配偶。换言之,清原镇的通婚距离与居民的生活空间大体重叠。狭小的通婚区域半径让更多的家庭卷入到姻亲关系中,同时居住的邻近又强化了亲属制度实践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姻亲关系对当地民众的生活产生持续而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