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学苑出版社网站 吕卓红 参加讨论

    [摘要]川西茶馆是人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信息中心、议事地点,由茶馆勾连起来的茶馆文化是蜀文化极富特质的内容。不仅如此,茶馆作为川西社会20世纪初以来民众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有着继承、变异和置换的关系。
    [关键词] 茶馆;公共空间;会馆;袍哥
    [中图分类号] K8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6-0025-11
    

    一、川西茶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我的大学生活是在成都市度过的。在记忆中,茶馆是挥之不去的场景。事实上,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坝子,坐茶馆早已成为一部分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茶馆对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民众,构成和体现着生活品质和生活态度,建构着一种不言而喻的“集体记忆”。川西茶馆空间所承载的内涵是其他地方的茶馆所无法比拟的。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场镇,茶馆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身心、传播信息的功能,而且是城市和场镇各色人等进行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传统社会民间知识和民间曲艺生产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联结地方社会生活网络的一个枢纽。
    历史上,川西茶馆与各种行帮、协会、袍哥组织等公共领域有着极深的关系。茶馆为各种公共生活提供了一个不分民族、不分族群、不分阶层、不分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在川西坝子这样一个乡土味很浓的社会里,生成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而且它在地方生活中又是不可或缺的,这不由得使人产生疑问和研究的兴趣。研究川西地方社会和文化百年来的进程,茶馆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突破以往把川西茶馆囿于民俗和饮食文化研究的窠臼,将其纳入地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范畴,把它们置于晚清民国以来公共领域的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由此发现川西茶馆与传统公共空间如宗祠、寺庙、会馆以及袍哥组织的联系,厘清其间的继承和置换关系。
    清末民初,川西地区的公共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早期在地方公共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祠庙明显衰落了,功能庞杂的会馆则向更专业化的商会发展。与此同时,茶馆作为另一种公共空间在平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城市和场镇,几乎是唯一的平民公共空间。它的生成和发展,与早期的公共空间有着一定的继承关系,它的部分功能替代了早期的公共空间。茶馆作为平民公共空间与传统社会的公共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研究川西茶馆旺盛的生命力提供了人类学的视角和解读路径。
    在传统的人际交往空间如祠庙和会馆等逐渐衰退的近代社会,茶馆部分地替代了它们整合人群的作用,并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产生相应变化,以维持川西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国家权力和金钱系统日益干扰侵蚀民众的生活世界的形势下,提供了一种与之抗衡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馆的发展是与川西社会近代化的进程相辅相成的,是民众借以重新整合社会和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力量。
    二、川西茶馆的历史背影
    就整个中国而言,茶馆的鼎盛时期在清朝。清代茶馆上承晚明,其发展呈现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观,茶馆的数量、种类、功能皆蔚为大观,完全融入了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代茶馆遍布城镇,人们到茶馆饮茶,兼用小吃,逐渐成了风气。
    清代,四川也是茶坊发达的地区。四川茶馆不仅是人们消遣的地方,还是一种议事、交际的场所。道光年间署理四川布政使张集馨说:“四川民情浮动,买卖地亩,几同儿戏……是以茶坊酒肆,每讲论田土,差役必从中百计怂恿。”(《道咸宦海见闻录》)这是关于四川茶馆的较早的文字记录。清末到民国时期,四川茶馆数量之多,绝非它省可比。据宣统元年(1909)傅崇矩编著的《成都通览》记载:当时“成都省城内外街道,据警察之调查,凡516条”,而茶馆有多少呢?“成都之茶馆……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杆,省城共计454家”,平均每条街有茶馆0.88家,每600人便拥有一家茶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都《新新新闻报》统计,成都有茶馆599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一家茶馆,每日去茶馆的人占全市人口的1/5。即便是经济不景气、百业萧条时期,茶馆生意仍然看好,《锦城竹枝词》中写道:“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门停顾客疏。生意数它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陈锦,1992)到了1941年,成都市政府编制的统计表上街巷数目没有多大变化,茶馆数量又增加到61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虽然百业萧条,但成都的茶馆仍有500多家。(熊四智、杜莉,2001:64)
    不仅大城市茶馆林立,四川各场镇茶馆也是星罗棋布。四川场镇经济一向发达,民国初年就“形成了遍及全川的集市贸易网,并突破了小生产者以有易无的局限,活跃了商品市场。”(温贤美,1994:103)几乎每个场镇都有数家茶馆,它们是各色人等活动的公共空间。
    四川茶馆在民国时期发展到鼎盛,而同时,全国其他地方的茶馆文化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兴盛走向衰落。四川茶馆在这一时期的“一枝独秀”,有受社会巨变和外来文明的冲击较中国东部为小的因素,加上四川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其发展演变没有走上全国大多数地区茶馆的衰落之路。
    川西茶馆的功能复杂丰富,但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团体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往行为。民国时期,茶馆的形态是非常丰富的,而发生在茶馆里的交往行为就更是五花八门,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大致可作如下区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