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杨育]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学苑出版社网站 杨育 参加讨论

    [摘要]太平鼓(单鼓)并非满族独有,它源远流长,涉及面很广。本文拟对太平鼓的渊源、类别及艺术价值作出说明。
    [关键词] 太平鼓;单鼓;烧香;满族旗香;汉军民香;楚地巫风;瑶族跳香火;祭祖驱疫。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3-0070-05 
    

    一、太平鼓(单鼓)溯源
    太平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有许多别名,最常见的是“单鼓”或“烧香”。
    有人说,因一人打鼓一人唱,所以叫单鼓;也有人说,过去的单鼓,是由巫婆的演唱发展起来的,所以叫“单姑”;还有人说,单鼓是从蒙古的“跳鬼”进化的。后两种说法颇有些道理。
    单鼓的功能是驱疫,用其祭祀祖先,本质上也是驱疫。
    单鼓,在我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楚地巫风”。“昔楚国南郢之邑,阮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祭歌·书经》云:“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单鼓,秦时称为“腊鼓”,其目的是“驱疫”。吕不韦命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有人说,单鼓始于唐代。传说,贞观十八年(644),唐二主李世民东征得胜还朝,路过尚未结冻的三岔河,人马无法过渡,惊动了四海龙王,命鱼鳖虾蟹搭桥,并在桥上造了“许过不许回头看,回头看要有灾星”的对联。还朝后,太子生病,李世民请巫婆医治时说:“这是死去的亡魂给打的灾。”当时李世民亲口许愿,等太子病愈便请目连僧(释迦十大弟子之一)超度亡魂。只因亡魂们走到山海关被关隔住,于是李世民便封他们在“红门”寺院修行。结果亡魂听错了,逢门就进,打起灾星来,所以,目连僧只好把小徒弟五岳留在关外。
    单鼓在宋朝时叫“打断”。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京城内外街市,有鼓笛拍板歌唱,称为“打断”。政和初年,官令禁止,民间才改名为“太平鼓”。
    明清时期,民间新春及元宵节,用铁圈蒙羊皮、驴皮为鼓,形如蒲扇,鼓柄上套铁环,长柄。单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击鼓摇环,边打鼓边舞边唱,也叫“太平鼓”。
    有人说:“单鼓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曲艺,俗称‘铛鼓’、‘唱家戏’、‘卖家堂’,是昔日农民祭祀祖先的一种活动,在当时缺乏文艺活动的情况下深为群众喜闻乐见。”(上海民研会《孟姜女资料选集》) 还有人说,“本来是舞鼓,经过长期的封建统治,逐渐被利用,成为一种宣传迷信的工具”,这些说法都是不切合文艺发展的历史实际的。人类都是先娱神后娱人的,或者说娱神的同时又娱人。
    太平鼓即单鼓,又叫“烧香”。巫的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歌舞。巫、舞一体,以舞娱神、降神、通神、事神。烧香的全过程,即请神、降神、娱神、送神,或曰请鬼、娱鬼、送鬼的全过程。换言之,烧香是祈祷神灵、消除灾难、求安求福、驱邪免灾的迷信活动。事神的太平鼓称呼颇多,或曰“答祖宗”、或曰“跳家神”、“跳堂神”,或曰“跳单鼓神”,或曰“跳当当鼓”。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称谓不同。本质是一回事——娱神驱疫。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说“太平鼓”是满族独有的了。
    笔者身居吉林长白山地区,又经过多方调查,比较熟知本地习俗。长白县称单鼓为“铛鼓”,称单鼓手为“烧香的”。单鼓手,担任的是人与神或人与鬼的媒介和桥梁。几个单鼓手组合一起,去给人家“烧香”叫“香班”。一个香班3~5人,或6~8人。请香班烧香还愿的人家叫“香主”。有的地方志称烧香为“挞祖宗”是不妥的,应该称为“答祖宗”,因为烧香先是“许愿”届时“还愿”的活动,答谢祖宗保佑老人安康。
    唱家戏,跳堂神,是一种祭祀祖先的巫术活动。因此,我们称单鼓手为巫师或巫士,他们在给香主烧香还愿“答祖宗”的过程中,“在于调节死者的灵魂与世间的活人之间的关系。只要人间没有疾患,巫术绝不轻易惊扰鬼灵。只有久病不愈或占卜后认为家鬼野鬼有可能为祟,或人们的行为冲怒鬼灵而招致祸患时才运用巫术手段。”(张紫晨,1990)“唱家戏”或叫“唱阴阳戏”,这种娱神娱人的文艺活动,贫困之家无经济实力进行,“中产以上之家,每于秋成,农事毕后”进行这些活动。他们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老人患病久治不愈,在跳大神的巫婆神汉面前许愿烧香;一种是无病无灾是祖先冥冥中保佑的结果,又加上经济条件允许,请香班到家“烧太平香”以示感谢。一般地讲,从冬至月(农历十一月)开始,一直唱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止,打了春就不唱了。说打春后烧香,有一股“青草芽子味”。据悉,一个香班,从庄稼上场开始,最多能烧50多台香。
    各地烧香的形式不尽相同。《海龙县志》:“于神前备具香斗,贮以高粱,中树白色纸幡,四隅缀以杂色纸花,并以秤一钱一,插置其中,此外供以饽饽、纸箔、香烛等类。”农安县“于神前备具香斗,贮以高粱、中树白色纸幡,四隅缀以杂色纸花,并以秤一钱一,摆置其中。此外供以饽饽、纸箔、香烛等类”。香主家在准备烧香时,如同过大年一般,摆上供桌,悬起宗谱,摆上供品。与过年不同的是必须供“火龙鱼”;另外在供桌下边,还要供土地,摆有两摞小馒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