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记忆历久弥新 回顾这么多年来,传统节日遭遇了太多的尴尬:曾几何时,在全社会抹杀传统文化的大潮中,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无一幸免,被戴上了诸如“封建迷信”、“落后保守”的帽子,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被连根拔起;而随着市场经济、消费社会的强劲发力,全社会一头扎进了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端午节被淡忘了,在老一辈人那里,成为失落的记忆,而在年轻人那里,端午节是如此陌生。 “当年,农村里到处都是水塘洼地,每年端午前半个月,家家户户的小媳妇、小伙子都高高兴兴地外出采粽叶,晾晒起来,到端午节那天,把粽叶煮熟了,包上糯米,再用草一圈一圈捆起来,放在锅里煨上半天,那个香啊!”如今,张大妈聊起这些,仍一脸陶醉,不过,张大妈说,如今的农村,这些水塘洼地早已不存在了,粽叶也越来越难采到了。30多岁的儿子儿媳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老家吃粽子的情景,“那时候家里穷,我们总是盼着端午这一天,能吃上一个粽子,如果能蘸点白糖,那就更美了。”喝牛奶、吃麦当劳长大的10岁小孙子在一旁听着,不解地问奶奶:“粽子到底好吃在哪儿,难道还比比萨好吃?!” 不过,我们都知道,文化总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生命力,更何况,传统文化本身就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南京龙江小区,这里居住着很多高校教师、公务员和文化界人士,农副市场里,这几天艾叶正卖得俏,很多人的家门口,已经挂上了艾叶,有的老人正在家里包粽子。杂志总编马建强先生正在门口挂艾叶,“现代住宅很卫生了,不需要驱蚊杀虫,不过,闻着这股清香,好像接上了‘地气’。”在南京下关打工的陈师傅这段时间正准备着回湖南老家,那里每年端午期间都有龙舟赛,邻近几个村子,一村一个龙舟队,“这是我们那里除春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很多人都回家看龙舟赛,那个热闹劲!”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也是文化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非遗保护”、“申遗”、“扶持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回归”等等,我们都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正以典雅、温馨的姿态回到我们身边。今年是第一个端午假期,对我们来说,这绝不仅仅是一份闲暇的时光,更应该有一种文化的意义,让我们在平时的庸碌中,重新接洽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源泉,让一个曾经在我们心里变得有些模糊的日子重新明亮起来。 文化情结逐渐苏醒 我们注意到,随着端午节的临近,节日的气氛也一天天浓烈起来。各大超市里,粽子的销量明显上升,媒体尤其是网络,也在酝酿一种氛围,让这个传统节日更具备了文化意义。一些BBS里,如何过端午节已经成为热点话题。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挤压着节日的乡土气息,消解着节日的神秘气氛,不过,与此同时,也似乎在强化着某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情结,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也在人们的心头逐渐苏醒。 曾几何时,我们陶醉在现代化潮流中,开始对传统不屑一顾,不过,身心疲倦的我们很快发现,我们是多么需要那个渐渐远去的传统家园,于是,回归成为“游子”们一个共同的方向。网络讨论中,不少网友沉浸在一种略带感伤与怀旧的氛围里: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粽香飘飘的悠闲温馨、亲友相聚的亲密无间、敬畏天地的神圣庄严……这一切,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但这些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情结,永远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里。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阐释“文化自觉论”时指出,提高文化自觉,需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联系到端午节,我们其实还可以提炼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关爱生命,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因而端午节还被称为“卫生节”,虽然说现代住宅无需艾草等杀菌消毒,但可以增强卫生意识。其次是协作精神,龙舟竞渡是一项极具协作精神的竞技活动,而且还可以激发现代人日益缺少的激情和“野性”。另外,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这对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现代人来说也显得非常重要。 因而,对我们来说,端午节倒不在于多吃几个粽子,更不在于简单享受一个假日,她是一种久违了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在忙忙碌碌的琐屑中,在灯红酒绿的荒芜中,腾出那么一点时间,付出那么一点心思,重温一种静谧、捡拾一分悠远、重塑一种精神,人生将在另一个层面上获得圆满。(来源:新华日报;实习生 练维维 记者 贾梦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