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赵书]“七夕”不宜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北京卫视 2010-08-13 赵书 参加讨论

    综观世界古代文化,在许多民族当中“七”都有神秘的文化蕴涵,而以生殖魔力较为普遍。比如在印度,灯节之前从七口井里打水来给不孕的妇女洗澡,认为可以治不孕症。在埃及人的,心目中,七象征永生。非洲的多貢人认为七是代表女人的四和代表男人的三之和,亦即两性结合,是生殖象征。在《圣经》中,以利沙让孩子打了七个喷嚏,孩子便复活了;麻风病人在约旦河里沐浴七回,他的肉便复原了。古人将牛郎织女故事嵌入七月七日这亇神秘数字中,使得“七夕”有了节日的载体,更加浪漫和民间化,成为民俗文化事象发展的依据。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如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羽化升天之类活动和神话多选择或发生在重日。如《汉武故事》记汉武帝与西母五次相会七月七。《荆楚岁时记》载:女娲“初七造人”。七月七为双七日,按上古神话与民向信仰思维逻辑,这一天也就赋予了大母神化育、创造人类的神圣日子的性质。以后,佛教在中国兴盛,观音充当了送子娘娘,人们将祈子对象由织女转向了观音和送子娘娘,乞子活动转向为乞巧,织女成了保佑少女心灵于巧,婚姻美满的保护神。乞巧节也具有了乞愿节因素。
    对“双七”的崇拜不但遍及全国各地,也影响到周边国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改用公历纪年,但他们仍保持对7月7日牛郎织女故事的节日情怀,并用在今日的生活中。2010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以“日本:牛郎织女姓‘米’”的图片新闻,其说明词是:“7月1日,日本东京浦安市,迪斯尼乐园里,米奇和米妮扮成牛郎和织女的样子参加大游行。东京迪斯尼乐园是由美国迪斯尼公司和日本梓设计公司合作建造的。乐园从1983年4月15日开放以来己成为男女老少各享其乐的旅游胜地,建造这座乐园耗资1500亿日元,营业以来己接待游客数亿人次,创下了几倍于投资的巨额利润。”
    三、“七夕”的形成与季节有关
    “七夕”是秋天的节日,时间在立秋之后。俗活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阴天吃饱饭。”到了七月,己是秋收在望,予备秋收的日子,己过了谈情说爱春天的播种季节。牛郎织女是经过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分离之后的夫妻团聚,是重温山盟海誓。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候也多样,对同一节日有不同名称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但对夫妻恩爱的文化认同是一脉相承的。1987年湖北辞书出版社出版由郑传寅、张健主编的《中国民俗辞典》“七夕”条:“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台湾等地亦称‘情人节’。”台北情人庙的对联:“真情无人见,假情有人知。”是乞求爱情永恒不渝的写照。庙中鸡,心石有一首诗:“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也是直白男女希望白头偕老的内,心愿望。七夕所传达的文化理念是天长地久的夫恩爱,与西方情人节的“情人”是不同的。自西方情人节传入我国以后,许多媒体在宣传“七夕”时经常冠以‘中国情人节’的名号,我认为不合适。
    1.七夕是根据星象、历法、物候变化而形成的节日,七夕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传递的是对男耕女织平安生活的向往,是男女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分离后实现鹊桥相会理想的艰辛,是时令转换、秋天开始的消息。织女星是纺績之月的标志,女性要纺线织布,予备秋冬寒衣;牵牛星乃视牲之月标志,牲畜入秋逐渐肥壮,天子命人视察以备祭祀。牛女双星升上中天,是萧瑟秋天开始的消息。各地所处纬度不同,因此对物候感受不同,对全国大多数地区而言,男女传情最好的日子是在上巳(三月三)节的春天。
    2.七夕的主题是珍视爱情,俗话说:久别赛新婚,一刻值千金。在所有描写七夕相会的诗词中,北宋词人秦观的《鹊桥仙》最为有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后两句使爱情得到升华,成为千古绝唱。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渐江金华一带,曾有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的习俗,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元公鸡报哓,他们就会永不分开。2006年7月30日《信报》为迎七夕,发表了一篇题为“1500封情书 见征12年风雨恋爱路”的文章,报导了都己年过八旬的张光、陈秋夫妻在特殊年代十分坎坷的爱情之路,十分感人。近几年,每逢七夕,北京市女子劳教所均安排劳教人员的亲属和配偶进行探视,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3.七夕歌颂勤劳、智慧,应提倡尊勤敬巧。自唐代以后,乞求子嗣的活动逐渐向乞巧民俗发展,形成了“乞巧节”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北京有七夕儿童玩七巧板的传统,并正列为宣武区级‘非遣’保护名录。
    我希望,大家过好七夕节,用自己实际行动丰富七夕的民俗文化事象。建议:
    1、七夕夜晚不加班。企业老板在“七夕”这一天晚上不让职工加班,让丈夫和妻子回家吃团圆饭;让未婚青年成双成对享受浪漫。
    2、七夕郊外赏星空。各汽车营地在当晚21:00__21:30关闭照明灯,号召大家仰望星空,观看牛郎织女星。要把“七夕观星”活动推广到各种场合,形成节日文化事象。
    3、手工艺作品展示。以社区为单位举各种手工艺作品展示会,进行“斗巧”比赛,尤其是对于变废为宝的作品,更应宣传和提倡。
    4、各游乐园举行以牛郎织女为题的游园活动,戏院上演“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
    5、举行“相约七夕”节庆活动,为未婚青年创造相互结识的机会。
    6、举办结婚展并公布当年的婚纱礼服流行趋势。
    7、举办“巧食会”,推介“乞巧”的应节食品。
    8、向夫妻有一方达七十七岁“喜寿”年龄,婚龄超五十年的老人送“如意”,表示祝贺。
    9、举行“七夕乞愿”活动,把美好的祝福送给亲人。
    10、举行谢媒人的活动,对热心婚姻介绍的“红娘”、“月下老人”……等表示感谢。
    节日,人民是节日的主体,大家自动参与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脉继承下去。我提的只是一些建议,七夕文化要靠大家来保护。如:每年在北京展览馆要办北京结婚展,2005年该展览的开幕日期与七夕的节期(初一至初七)重合,可是对这一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只字未提,实在令人遗撼。对七夕保护,人人有责,这里有一个文化自觉问题。要珍视‘七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享受这一文化遗产。真正的节庆民俗必须是来自人民。民俗是人民的创造,是人民的共同约定。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造有我们时代特点的七夕民俗文化,使中华节俗传统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